蜂毒素与基因变构人白细胞介素-2融合基因的原核质粒构建、表达、纯化及活性测定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 第8-20页 |
·质粒和菌株 | 第8页 |
·试剂 | 第8-9页 |
·仪器 | 第9页 |
·克隆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9-12页 |
·PCR定点突变 | 第9-10页 |
·克隆质粒的构建 | 第10页 |
·克隆质粒的筛选与鉴定 | 第10-12页 |
·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12-13页 |
·双酶切目的片段及表达质粒 | 第12-13页 |
·切胶回收目的基因片段与表达载体片段 | 第13页 |
·目的基因片段与表达质粒片段的连接 | 第13页 |
·表达质粒的筛选与鉴定 | 第13页 |
·重组免疫毒素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 第13-17页 |
·诱导表达 | 第13页 |
·ELISA分析 | 第13-14页 |
·诱导后存活宿主菌的筛选 | 第14页 |
·分析表达产物的可溶及非可溶部分 | 第14-15页 |
·重组免疫毒素的纯化及鉴定 | 第15-16页 |
·SDS-PAGE电泳 | 第16-17页 |
·Western Blotting鉴定 | 第17页 |
·重组免疫毒素的定量及保存 | 第17-18页 |
·活性实验 | 第18-19页 |
·重组免疫毒素的抑菌活性 | 第18页 |
·融合蛋白对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增殖的作用 | 第18页 |
·对人宫颈肿瘤细胞Hela生长增殖的作用 | 第18-19页 |
·液体配置 | 第19页 |
·统计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结果 | 第20-28页 |
·PCR定点突变及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20-22页 |
·ELISA检测诱导表达产物 | 第22页 |
·诱导后存活宿主菌的筛选 | 第22-24页 |
·重组菌的生长曲线及活菌计数 | 第22-23页 |
·诱导后存活菌的再诱导表达 | 第23-24页 |
·表达产物可溶和非可溶部分分析 | 第24页 |
·目的蛋白的纯化、鉴定及浓度测定 | 第24-26页 |
·SDS-PAGE电泳检测 | 第24-25页 |
·Western-Blotting鉴定 | 第25-26页 |
·体外活性实验 | 第26-28页 |
·抑菌活性 | 第26页 |
·融合蛋白对PBMC增殖的作用 | 第26-27页 |
·融合蛋白对Hela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28-34页 |
·免疫毒素 | 第28-29页 |
·PCR定点突变 | 第29-30页 |
·表达系统的选择、毒性蛋白表达和耐受宿主菌的筛选 | 第30-32页 |
·表达系统的选择 | 第30页 |
·毒性蛋白的表达 | 第30-31页 |
·毒素耐受宿主菌的筛选 | 第31-32页 |
·蛋白纯化工艺的初步探索 | 第32-33页 |
·生物学活性的探讨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综述:免疫毒素构建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 第38-53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