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在位企业 | 第13页 |
·破坏性创新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论文的框架和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32页 |
·传统战略理论回顾 | 第17-18页 |
·破坏性创新战略理论回顾与述评 | 第18-25页 |
·概念提出阶段 | 第18-19页 |
·修正完善阶段 | 第19-22页 |
·应用延伸阶段 | 第22-25页 |
·破坏性创新战略的拓展分析 | 第25-32页 |
·破坏性创新战略的实质 | 第25页 |
·破坏性创新战略的运用 | 第25-27页 |
·破坏性创新战略的作用路径 | 第27-29页 |
·在位企业破坏性创新战略的系统应用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在位企业破坏性创新战略模型构建的理论前提 | 第32-37页 |
·在位企业破坏性创新战略的影响因素 | 第32-35页 |
·在位企业运用破坏性创新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破坏性创新战略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37-43页 |
·破坏性创新战略理论模型 | 第37-39页 |
·在位企业破坏性创新战略研究现状的启示 | 第37-38页 |
·理论模型的内容框架 | 第38-39页 |
·研究的假设 | 第39-41页 |
·企业自身能力与企业选用破坏性创新战略类型的关系假设 | 第39页 |
·外部经营条件与在位企业破坏性创新战略类型的关系假设 | 第39-40页 |
·破坏性创新战略类型与在位企业绩效关系的基本假设 | 第40页 |
·控制变量与在位企业绩效关系的基本假设 | 第40-41页 |
·研究假设的归纳 | 第41页 |
·变量的测量 | 第41-43页 |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43-50页 |
·样本对象 | 第43页 |
·问卷设计 | 第43-44页 |
·问项测量 | 第44-48页 |
·前置变量的测量 | 第44-45页 |
·自变量的测量 | 第45-46页 |
·因变量的测量 | 第46-47页 |
·控制变量的测量 | 第47-48页 |
·研究方法 | 第48-50页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8页 |
·因子分析 | 第48页 |
·信度分析 | 第48-49页 |
·相关分析 | 第49页 |
·线性回归分析 | 第49-50页 |
第六章 实证研究 | 第50-64页 |
·样本描述性分析 | 第50-53页 |
·问卷的信度、效度和因子可行性分析 | 第53-55页 |
·相关分析 | 第55-58页 |
·前置变量与自变量相关分析 | 第55-57页 |
·自变量、控制变量与因变量相关分析 | 第57-58页 |
·回归分析和假设检验 | 第58-63页 |
·前置变量对自变量影响效果的回归分析 | 第58-60页 |
·自变量、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 第60-63页 |
·实证检验结果汇总 | 第63-64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4-71页 |
·对研究结论与解释 | 第64-65页 |
·在位企业选用现有市场破坏型战略的影响因素 | 第64页 |
·在位企业选用新市场开拓型战略的影响因素 | 第64-65页 |
·破坏性创新战略类型对在位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 第65页 |
·研究结论的启示 | 第65-67页 |
·研究可能的创新 | 第67-68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68-69页 |
·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