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为认同留下空间--现代社会宗教领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8-16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8页 |
1、现代社会为宗教留下空间 | 第8页 |
2、现代社会为宗教领袖提供活动空间 | 第8页 |
(二) 文献回顾 | 第8-10页 |
1、研究成果和现状 | 第8-9页 |
2、本文的研究方向 | 第9-1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借助已有研究成果 | 第10页 |
2、借助相关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四) 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权力 | 第11-12页 |
2、认同 | 第12页 |
3、宗教领袖 | 第12-13页 |
(五) 研究目的 | 第13-16页 |
1、深化对现代性的认识 | 第13-14页 |
2、实现中国的价值重建 | 第14页 |
3、摆脱对权力的热衷 | 第14-15页 |
4、自我的些许启示 | 第15-16页 |
一、宗教领袖的渊源与嬗变 | 第16-22页 |
(一) 原初状态 | 第16-17页 |
1、神灵 | 第16页 |
2、先知 | 第16-17页 |
(二) 萌芽时期 | 第17-19页 |
1、使徒时代 | 第17-18页 |
2、教阶制度 | 第18页 |
3、小结 | 第18-19页 |
(三) 政教合一时期 | 第19-20页 |
1、教权与王权之争 | 第19页 |
2、教权的至上性 | 第19-20页 |
(四) 政教分离时期 | 第20-22页 |
1、世俗化运动 | 第20页 |
2、反世俗化 | 第20-22页 |
二、宗教领袖的组织资源 | 第22-26页 |
(一) 宗教律法 | 第22-23页 |
1、教义 | 第22页 |
2、教规 | 第22-23页 |
(二) 组织架构 | 第23-24页 |
1、罗马教廷 | 第23页 |
2、枢机主教 | 第23-24页 |
(三) 神职人员 | 第24-26页 |
1、核心与共融 | 第24-25页 |
2、法权与道义 | 第25-26页 |
三、宗教领袖的个性化特征 | 第26-32页 |
(一) 丰富的人生经历 | 第26-27页 |
1、救世主马赫迪和教皇若望二十三世 | 第26页 |
2、小结 | 第26-27页 |
(二) 生活形象 | 第27-28页 |
1、保罗六世和约翰-保罗二世 | 第27页 |
2、小结 | 第27-28页 |
(三) 活动方式 | 第28-29页 |
1、野营布道,延期布道和巡回布道 | 第28-29页 |
2、电视福音 | 第29页 |
(四) 人格魅力 | 第29-32页 |
1、约翰二十三世 | 第29-30页 |
2、内涵及表现 | 第30-32页 |
四、宗教领袖的影响空间 | 第32-37页 |
(一) 针对宗教内部的凝聚力 | 第32-33页 |
1、归属感 | 第32页 |
2、共同目标 | 第32-33页 |
3、情感联系 | 第33页 |
(二) 针对社会的吸引力 | 第33-35页 |
1、道义的捍卫者 | 第33-34页 |
2、慈善的行动者 | 第34页 |
3、教育的倡导者 | 第34-35页 |
(三) 局限性 | 第35-37页 |
1、能否抑制排外性 | 第35页 |
2、能否参与公共事务 | 第35-36页 |
3、能否充当道德导师 | 第36-37页 |
五、宗教与政治的交互关系 | 第37-40页 |
(一) 现代政治之于宗教领袖 | 第37-38页 |
1、间接影响 | 第37页 |
2、直接影响 | 第37-38页 |
(二) 宗教领袖之于现代政治 | 第38-40页 |
1、普世利益的代表者 | 第38-39页 |
2、权力斗争的协调者 | 第39-40页 |
六、结论:宗教领袖的生命力 | 第40-44页 |
(一) 认同的力量 | 第40页 |
(二) 群体的特征 | 第40-41页 |
(三) 领袖的要义 | 第4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