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4页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一、学术史回顾 | 第8-10页 |
二、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三、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四、研究说明 | 第12-14页 |
(一) 资料情况 | 第12页 |
(二) 研究的时段以及山东的地理范围 | 第12-13页 |
(三) 其他说明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基督教进入山东 | 第14-32页 |
一、天主教进入山东 | 第14-22页 |
(一) 明末到1860年之前山东天主教的传播情况 | 第14-16页 |
(二) 1860——1900年间天主教的传播情况 | 第16-18页 |
(三) 1900年之后山东天主教的新发展 | 第18-22页 |
二、基督新教在山东的传播 | 第22-32页 |
(一) 1860到1900年新教各差会在山东的发展情况 | 第22-26页 |
(二) 1900年之后新教的新发展 | 第26-32页 |
第三章 山东天主教的教区划分 | 第32-54页 |
一、天主教的运作方式 | 第32-38页 |
(一) 天主教的组织模式 | 第32-34页 |
(二) 天主教的经费来源 | 第34-36页 |
(三) 天主教的传教方式 | 第36-38页 |
二、清初天主教各修会在山东的教区划分 | 第38-46页 |
(一) 清初天主教三修会在山东传教区域的划分 | 第38-42页 |
(二) 十九世纪末三大教区鼎足而立 | 第42-46页 |
三、天主教教区划分的特点及原则 | 第46-51页 |
(一) 外国势力与教区的划分 | 第46-50页 |
(二) 本土化与国籍教区的成立 | 第50-51页 |
四、小结 | 第51-54页 |
第四章 山东新教各差会宣教区研究 | 第54-78页 |
一、山东各主要差会的区域分布 | 第54-63页 |
(一) 美国南浸信会、美国北长老会和英国浸礼会的宣教区域 | 第55-58页 |
(二) 英国圣道公会和美国公理会的宣教区域 | 第58-60页 |
(三) 鲁中地区各差会的宣教区域 | 第60-61页 |
(四) 以青岛为布道中心的柏林会和同善会的宣教区域 | 第61-62页 |
(五) 鲁西南地区几个差会的宣教区域 | 第62-63页 |
二、各差会宣教区域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63-69页 |
(一) 各差会宣教区形成的总体趋势 | 第63-64页 |
(二) 赈济灾荒促进了宣教区的巩固 | 第64-66页 |
(三) 传教经费是教区拓展的重要保障 | 第66-67页 |
(四) 人才培养是教区扩展的关键所在 | 第67-69页 |
三、复工地与睦谊协约 | 第69-72页 |
四、差会联合运动 | 第72-78页 |
(一) 新教各宗派的组织模式 | 第73-75页 |
(二) 各宗派或宗派间的联合运动 | 第75-78页 |
第五章 基督教教区的形成机制研究 | 第78-99页 |
一、教区与行政区之间的关系 | 第78-83页 |
二、交通方式变革对基督教传播的影响 | 第83-91页 |
三、传教节点研究 | 第91-99页 |
(一) 济南 | 第92-93页 |
(二) 济宁、临清、德州 | 第93-94页 |
(三) 烟台、周村、潍县、青岛、威海卫 | 第94-97页 |
(四) 登州、泰安、兖州、青州 | 第97-99页 |
参考书目 | 第99-102页 |
附录:外国传教士人名中外文对照 | 第102-106页 |
后记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