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前言 | 第8-20页 |
| ·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概述 | 第8-9页 |
| ·非甾体抗炎药的研究进展 | 第9-15页 |
| ·COX抑制剂 | 第11-12页 |
| ·5-LOX抑制剂 | 第12-13页 |
| ·选择性COX-2/5-LOX双重抑制剂 | 第13页 |
| ·NO释放型NSAIDs | 第13-15页 |
| ·3H-1,2-二氢吡咯里嗪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 ·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As)及其药理作用 | 第16-18页 |
| ·3H-1,2-二氢吡咯里嗪类化合物及其药理作用 | 第18-19页 |
|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 | 第19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1页 |
|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29页 |
| ·3H-1,2-二氢-1-吡咯里嗪酮类似物的分子结构设计 | 第21-22页 |
| ·中间体2-氯代吡里酮的合成路线与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 ·中间体2-溴代吡里酮的合成路线与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 ·N-(2-吡咯里嗪酮基)酰胺的合成路线与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 ·7-芳甲酰基-3,4-二氢-1-氧代吡咯并[1,2-c]噁嗪的合成路线与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 ·试剂的制备 | 第29-31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1-53页 |
| ·中间体2-氯代吡里酮的合成 | 第31页 |
| ·中间体2-溴代吡里酮的合成 | 第31-35页 |
| ·吡里酮上羰基α-氢的的单溴代反应 | 第32-33页 |
| ·吡里酮的溴代反应机理 | 第33页 |
| ·2-溴代吡里酮的结构表征 | 第33-35页 |
| ·吡里酮的合成 | 第35-36页 |
| ·物料比的影响 | 第35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35页 |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反应机理 | 第36页 |
| ·N-(2-吡咯里嗪酮基)酰胺的合成 | 第36-42页 |
| ·吡里酮的肟化反应 | 第37页 |
| ·肟的苯磺酰化反应 | 第37页 |
| ·氨基酰化反应 | 第37页 |
| ·反应机理 | 第37-38页 |
| ·主要物质的结构表征 | 第38-42页 |
| ·7-芳甲酰基-3,4-二氢-1-氧代吡咯并[1,2-c]噁嗪的合成 | 第42-50页 |
| ·中间体2-(1H-吡咯基)甲酸2-卤代乙酯的合成 | 第42-43页 |
| ·3,4-二氢-1-氧代吡咯并[1,2-c]噁嗪的Frediel-Crafts酰化反应 | 第43页 |
| ·Friedel-Crafts反应中遇到的问题 | 第43-44页 |
| ·吡咯并六元内酯环的合成 | 第44页 |
| ·7-酰基-3,4-二氢-1-氧代吡咯并[1,2-c]噁嗪的合成 | 第44页 |
| ·主要物质的结构表征 | 第44-50页 |
| ·实验中的试剂选择 | 第50-53页 |
| ·溶剂效应 | 第50页 |
| ·非质子性溶剂 | 第50-51页 |
| ·两性溶剂 | 第51页 |
| ·相转移催化剂 | 第51-52页 |
| ·酰化试剂的选择 | 第52-53页 |
| 4 结论 | 第53-54页 |
| 5 展望 | 第54-55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 7 论文发表情况 | 第61-62页 |
| 8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