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泸高速公路大相岭隧道初始地应力场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国内外地应力测量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国内外地应力反演分析的现状 | 第15-17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隧道区域地质条件 | 第19-26页 |
·工程概况及地理位置 | 第19页 |
·工程概况 | 第19页 |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区域地质环境 | 第19-21页 |
·地层岩性 | 第20页 |
·隧址区域构造背景 | 第20-21页 |
·近隧址区构造特征 | 第21页 |
·区域新构造特征及区域稳定性 | 第21-23页 |
·地震震源机制解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 | 第23-26页 |
·地震震源机制解 | 第23页 |
·近场局部应力场分析 | 第23-26页 |
第3章 初始地应力场理论分析 | 第26-36页 |
·初始地应力的基本概念 | 第26-27页 |
·地应力场的形成与影响地应力的主要因素 | 第27-30页 |
·地应力与地应力场的分布与变化规律 | 第30-36页 |
·地应力的变化规律 | 第30-32页 |
·地应力场的变化规律 | 第32-36页 |
第4章 地应力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 第36-43页 |
·ZK2孔测试结果 | 第36-38页 |
·主应力量值的测量结果 | 第36-37页 |
·测试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ZK3孔测试结果 | 第38-39页 |
·主应力量值的测量结果 | 第38-39页 |
·测量结果分析 | 第39页 |
·ZK4孔测试结果 | 第39-41页 |
·主应力量值的测量结果 | 第40-41页 |
·测量结果分析 | 第41页 |
·ZK5孔测试结果 | 第41-43页 |
·主应力量值的测量结果 | 第42页 |
·测量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第5章 初始地应力三维数值模拟及回归拟合 | 第43-65页 |
·大相岭隧道三维有限元分析 | 第43-50页 |
·计算方案的确定 | 第43-44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44-46页 |
·实测地应力坐标转换及其分析 | 第46-50页 |
·初始地应力场多元回归分析 | 第50-65页 |
·初始地应力场反演概述 | 第50页 |
·大相岭初始应力场回归分析 | 第50-59页 |
·隧道线路方向的初始应力场分析 | 第59-65页 |
第6章 断层对地应力场的影响研究 | 第65-78页 |
·离散单元法基本简介 | 第65-66页 |
·断层附近应力变化规律研究 | 第66-75页 |
·基本假设 | 第66页 |
·模型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 | 第66-67页 |
·断层附近的应力方位 | 第67-68页 |
·断层附近的应力量值 | 第68-69页 |
·断层端部应力 | 第69-75页 |
·影响断层附近应力变化的因素分析 | 第75-78页 |
·岩石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75-76页 |
·岩石泊松比的影响 | 第76-77页 |
·岩石粘聚力的影响 | 第77-7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