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鸡肉质评价及配套系选择方案研究
目录 | 第1-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3页 |
·引言 | 第15页 |
·优质肉鸡的选育与开发现状 | 第15-18页 |
·优质肉鸡的定义 | 第15页 |
·国外优质肉鸡的开发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优质肉鸡的选育开发现状 | 第16-18页 |
·优质鸡肉质评价的研究 | 第18-23页 |
·肉质定义 | 第18页 |
·肉质评价的方法及指标 | 第18-22页 |
·优质鸡肉质评价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优质肉鸡配套系选育与开发 | 第23-27页 |
·专门化品系 | 第24-25页 |
·杂交繁育体系 | 第25-26页 |
·我国优质肉鸡生产的配套组合 | 第26-27页 |
·育种规划 | 第27-34页 |
·育种目标 | 第28-31页 |
·畜禽遗传评定方法的发展概述 | 第31-34页 |
·标记辅助选择(MAS)研究 | 第34-40页 |
·标记辅助选择研究概况 | 第34-39页 |
·标记辅助选择在畜禽育种规划中的应用 | 第39-40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40-43页 |
第二章 优质鸡肉质评价研究 | 第43-60页 |
·引言 | 第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50页 |
·试验材料 | 第43页 |
·肉质性状的测定 | 第43-44页 |
·肉质评定模型 | 第44-50页 |
·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 第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6页 |
·肉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 第50-51页 |
·肉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 第51-53页 |
·肉质评价及肉质指数的制定 | 第53-56页 |
·讨论 | 第56-59页 |
·肉质指数的制定 | 第56-57页 |
·性别对肉质的影响 | 第57页 |
·肉质评定指标的选取 | 第57-58页 |
·主成分赋权分析 | 第58页 |
·关于IPCE-LINMAP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优质肉鸡育种目标研究 | 第60-83页 |
·引言 | 第60页 |
·育种目标性状及选择性状的筛选 | 第60-63页 |
·肉质性状 | 第61页 |
·繁殖性状 | 第61-62页 |
·生产性状 | 第62-63页 |
·生产体系的描述及各种生物经济学参数 | 第63-66页 |
·生产体系的描述 | 第63-64页 |
·生物经济学参数 | 第64-66页 |
·目标性状经济边际效益的估算 | 第66-76页 |
·理论与方法 | 第66-69页 |
·边际效益的估算 | 第69-7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6-79页 |
·边际效益及育种重要性 | 第76-77页 |
·生产性能改变对边际效益的影响 | 第77-78页 |
·市场价格参数对边际效益的影响 | 第78-79页 |
·讨论 | 第79-81页 |
·育种目标性状的筛选 | 第79页 |
·目标性状的边际效益 | 第79-80页 |
·边际效益的影响因素 | 第80-81页 |
·育种目标的数量化 | 第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第四章 优质肉鸡杂交繁育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 第83-116页 |
·引言 | 第83页 |
·理论与方法 | 第83-99页 |
·繁育体系的结构 | 第83-84页 |
·杂交繁育系统的输入输出及内部物质传递 | 第84-86页 |
·参数设置 | 第86-89页 |
·杂交繁育体系效率评估的程序及模型 | 第89-96页 |
·性状的育种重要性 | 第96-98页 |
·育种目标性状的简化 | 第98-9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9-111页 |
·优质肉鸡杂交繁育体系的育种效益评估 | 第99-105页 |
·育种目标性状在各专门化品系中的分配 | 第105-107页 |
·生产性能改变对育种目标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各专门化品系育种目标性状的简化 | 第109-111页 |
·讨论 | 第111-115页 |
·关于育种效率 | 第111-112页 |
·群体规模与育种重要性 | 第112页 |
·生产性能改变与性状育种重要性 | 第112-113页 |
·优质肉鸡杂交繁育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 第113-114页 |
·双杂交配套模式生产优质肉鸡的合理性 | 第114-115页 |
·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五章 优质肉鸡配套系选择方案研究 | 第116-150页 |
·前言 | 第11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6-125页 |
·试验材料 | 第116-117页 |
·试验方法 | 第117页 |
·基础群(0世代)个体数据的模拟 | 第117-119页 |
·非基础群个体数据的模拟 | 第119-120页 |
·选择试验的模拟 | 第120-124页 |
·选择效果评估 | 第124-1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5-143页 |
·育种群选育遗传进展 | 第125-131页 |
·杂交代遗传进展 | 第131-135页 |
·选育过程中各代群体平均近交系数 | 第135-140页 |
·遗传参数对选择效率的影响 | 第140-142页 |
·QTL增效基因频率的变化 | 第142-143页 |
·讨论 | 第143-149页 |
·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 | 第143-146页 |
·近交速率的控制 | 第146-147页 |
·关于CCPS-MAS的可行性 | 第147页 |
·肉质性状及生产性能的平衡选育 | 第147-148页 |
·关于世代选育 | 第148-149页 |
·小结 | 第149-15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50-153页 |
·主要结论 | 第150-152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52页 |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第153-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
个人简历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