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理来源野生黄花苜蓿形态学、解剖学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 黄花苜蓿简介 | 第10页 |
2 国内外黄花苜蓿的形态学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3 植物解剖学研究 | 第12-15页 |
·解剖学分类 | 第12-13页 |
·植物生态解剖学 | 第13-15页 |
4 植物孢粉学研究 | 第15-16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不同地理来源野生黄花苜蓿形态特征比较 | 第17-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试验地概况与田间设计 | 第17页 |
·材料来源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数据处理 | 第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9-36页 |
·黄花苜蓿营养器官多态性状比较分析 | 第19-23页 |
·根系 | 第19-20页 |
·茎色 | 第20-21页 |
·叶片形状 | 第21-22页 |
·叶片毛被 | 第22-23页 |
·黄花苜蓿营养器官数值性状比较分析 | 第23-29页 |
·变异系数分析 | 第23-25页 |
·方差分析 | 第25-27页 |
·相关分析 | 第27-29页 |
·黄花苜蓿繁殖器官多态性状比较分析 | 第29-31页 |
·花色变异 | 第29-30页 |
·荚果形状变异 | 第30-31页 |
·黄花苜蓿繁殖器官数值性状比较分析 | 第31-35页 |
·变异系数分析 | 第31-32页 |
·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32页 |
·黄花苜蓿繁殖器官形态指标相关分析 | 第32-35页 |
·黄花苜蓿形态性状聚类分析 | 第35-36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36-39页 |
第三章 不同地理来源野生黄花苜蓿解剖结构特征比较 | 第39-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39页 |
·材料来源 | 第39页 |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根 | 第40页 |
·茎 | 第40页 |
·叶 | 第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53页 |
·黄花苜蓿根的结构 | 第40-41页 |
·黄花苜蓿茎的解剖结构 | 第41-42页 |
·黄花苜蓿茎的一般结构 | 第41-42页 |
·不同黄花苜蓿材料幼茎解剖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42页 |
·黄花苜蓿叶的结构 | 第42-53页 |
·叶柄解剖结构 | 第42页 |
·叶片结构 | 第42-53页 |
·叶片的一般结构 | 第42-44页 |
·不同黄花苜蓿材料叶片解剖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44-51页 |
·海拔与黄花苜蓿叶片解剖结构特征相关性分析 | 第51-52页 |
·黄花苜蓿解剖结构特征聚类分析 | 第52-53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53-55页 |
·黄花苜蓿解剖结构与抗逆性 | 第53-54页 |
·不同材料间的差异 | 第54-55页 |
第四章 不同地理来源野生黄花苜蓿花粉形态比较 | 第55-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页 |
·研究材料 | 第55页 |
·孢粉学研究方法 | 第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黄花苜蓿花粉的形态特征 | 第55-56页 |
·不同黄花苜蓿材料间花粉形态特征比较 | 第56-57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 | 第59-63页 |
1 讨论 | 第59-60页 |
·关于黄花苜蓿分类 | 第59页 |
·关于黄花苜蓿抗逆性 | 第59-60页 |
·关于黄花苜蓿形态结构特征与地理分布条件 | 第60页 |
2 结论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图版 | 第70-79页 |
图版Ⅰ 黄花苜蓿根、茎形态特征 | 第70-71页 |
图版Ⅱ 黄花苜蓿叶形及花色 | 第71-72页 |
图版Ⅲ 黄花苜蓿荚果形状变异类型 | 第72-73页 |
图版Ⅳ 黄花苜蓿根横切面 | 第73-74页 |
图版Ⅴ 黄花苜蓿茎横切面 | 第74-75页 |
图版Ⅵ 黄花苜蓿叶柄横切面 | 第75-76页 |
图版Ⅶ 黄花苜蓿叶片解剖结构 | 第76-78页 |
图版Ⅷ 黄花苜蓿花粉 | 第78-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