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36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与研究的意义 | 第11-17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1-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学术回顾 | 第17-24页 |
一 专著及博硕士学位论文 | 第17-20页 |
二 单篇论文 | 第20-24页 |
第三节 佛教历史地理的理论与方法简论 | 第24-36页 |
一 佛教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时限 | 第25-26页 |
二 佛教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与学科特性 | 第26-28页 |
三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8-33页 |
四 佛教历史地理研究在历史地理学中的地位与研究的意义 | 第33-36页 |
第一章 河陇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及佛教在两晋南北朝传播与兴盛的历史背景 | 第36-63页 |
第一节 河陇地理观念的形成 | 第36-41页 |
一 河陇的地域范围 | 第37-38页 |
二 两汉时期河陇地理观念的初步形成 | 第38-39页 |
三 两晋南北朝时期河陇地理观念的进一步巩固 | 第39-41页 |
第二节 佛教在河陇地区传播与发展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 | 第41-49页 |
一 佛教在河陇地区传播的自然环境基础 | 第41-45页 |
二 佛教在河陇地区传播的人文然地理环境 | 第45-49页 |
第三节 佛教在河陇地区传播、发展、兴盛的历史背景 | 第49-63页 |
一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心理需求与思想文化背景 | 第49-53页 |
二 两晋南北朝时期河陇佛教传播与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治因素 | 第53-58页 |
三 交通条件的改善及与西域的频繁交流对河陇佛教传播的促进作用 | 第58-63页 |
第二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河陇高僧及其分布 | 第63-93页 |
第一节 两晋北朝时期河陇高僧的数量及地域分布 | 第63-72页 |
一 两晋北朝时期河陇高僧的数量及在全国的地位 | 第63-68页 |
二 河陇籍高僧的地域分布 | 第68-72页 |
第二节 两晋北朝时期河陇高僧的主要事迹 | 第72-85页 |
一 河陇籍高僧的驻锡地及主要事迹 | 第72-77页 |
二 驻锡及游历河陇的高僧 | 第77-80页 |
三 前往西域求法的河陇高僧 | 第80-85页 |
第三节 两晋北朝时期河陇僧众数量蠡测 | 第85-93页 |
一 西晋时期河陇僧众数量蠡测 | 第86-87页 |
二 北凉时期河陇僧众数量蠡测 | 第87-89页 |
三 北朝时期河陇僧众数量蠡测 | 第89-93页 |
第三章 两晋北朝时期河陇地区佛教典籍的翻译 | 第93-122页 |
第一节 两晋北朝时期河陇地区的译经及主要译人 | 第93-105页 |
一 西晋时期河陇地区的译经及主要译人 | 第94-96页 |
二 北凉时期河陇地区的译经及主要译人 | 第96-103页 |
三 西秦的译经与主要译人 | 第103-105页 |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河陇译经之特点 | 第105-112页 |
一 译经组成人员的特点 | 第105-106页 |
二 译文方面的特点 | 第106-109页 |
三 译经费用来源方面的特点 | 第109-111页 |
四 译经种类方面的特点 | 第111-112页 |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河陇译经之思想内容与影响 | 第112-122页 |
一 西晋竺法护主要译经之思想内容与影响 | 第112-115页 |
二 北凉昙无谶主要译经之思想内容与影响 | 第115-119页 |
三 北凉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之思想内容与影响 | 第119-122页 |
第四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河陇地区的佛教戒律、禅法、义学 | 第122-153页 |
第一节 两晋北朝时期河陇地区的戒律 | 第122-131页 |
一 戒律的意义及西晋以前内地佛教戒律的初传 | 第122-123页 |
二 西晋至北朝时期河陇地区戒律的翻译 | 第123-126页 |
三 西晋至北朝时期河陇僧人对于戒律之弘传 | 第126-128页 |
四 西晋至北朝时期河陇僧人的受戒情况 | 第128-131页 |
第二节 两晋北朝时期河陇地区的禅法 | 第131-144页 |
一 汉魏以来内地禅籍传译概况 | 第132-133页 |
二 西晋至北朝时期河陇地区禅籍的传译 | 第133-136页 |
三 西晋至北朝河陇地区的修禅情况 | 第136-141页 |
四 西晋至北朝河陇禅法兴盛的原因及其禅法在国内的地位与影响 | 第141-144页 |
第三节 两晋北朝时期河陇地区的佛教义学 | 第144-153页 |
一 西晋以前国内义学之概况 | 第144-145页 |
二 西晋时期河陇地区的义学 | 第145-146页 |
三 十六国时期河陇地区的义学 | 第146-148页 |
四 北朝时期河陇地区的义学 | 第148-153页 |
第五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河陇地区的寺院 | 第153-172页 |
第一节 两晋北朝时期河陇地区寺院辑考 | 第153-165页 |
一 河陇地区最早之佛教寺院及两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寺院之数量 | 第153-154页 |
二 两晋北朝时期河陇地区寺院辑考 | 第154-165页 |
第二节 两晋北朝时期河陇地区寺院的分布状况 | 第165-172页 |
一 两晋南北朝时期河陇寺院的地域分布 | 第165-170页 |
二 两晋南北朝时期河陇寺院的分布特点 | 第170-172页 |
第六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河陇地区石窟的分布特征与地域艺术特色 | 第172-213页 |
第一节 河陇地区两晋北朝时期石窟寺的遗存分布 | 第172-183页 |
一 河西地区 | 第173-177页 |
二 陇中地区 | 第177-179页 |
三 陇南地区 | 第179-181页 |
四 陇东地区 | 第181-183页 |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河陇地区石窟寺的分布特征 | 第183-193页 |
一 河陇石窟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184-188页 |
二 河陇石窟的数量模与规模特征 | 第188-189页 |
三 河陇石窟分布的环境特征 | 第189-191页 |
四 河陇石窟雕塑形式的分布特征 | 第191-193页 |
第三节 十六国北朝时期河陇地区石窟的艺术特色 | 第193-213页 |
一 不同地区石窟形制的差异 | 第193-197页 |
二 不同地区造像的地域特色 | 第197-207页 |
三 不同地区石窟壁画的地域特色 | 第207-213页 |
第七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河陇佛教的整体特征与地理分区 | 第213-230页 |
第一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河陇佛教文化的整体特征 | 第213-219页 |
一 河陇佛教在传入时间与信仰民众方面的特征 | 第213-215页 |
二 河陇佛教在高僧、译经、修禅、义学方面的特征 | 第215-218页 |
三 河陇佛教在石窟修建历史、分布范围、造像风格方面的特征 | 第218-219页 |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河陇佛教的地理分区 | 第219-230页 |
一 两晋南北朝时期河陇佛教地理分区的原则 | 第219-222页 |
二 两晋南北朝时期河陇佛教地理分区的依据 | 第222-224页 |
三 两晋南北朝时期河陇佛教文化的区域差异 | 第224-230页 |
结束语 | 第230-23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33-241页 |
后记 | 第241-2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