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民工社会适应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0-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本文运用的研究理论 | 第12-13页 |
·本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2 农民工的角色定义 | 第17-21页 |
·传播学对角色的定义 | 第17-18页 |
·社会学所定义的角色 | 第18-19页 |
·农民工的双重角色定义 | 第19-21页 |
3 作为一种符号的农民工 | 第21-26页 |
·农民工所具有的符号特性 | 第21-22页 |
·符号的流动——传播 | 第22-23页 |
·流动的符号 | 第23-26页 |
·农民工流动的呈现形式 | 第23-24页 |
·农民工流动的象征意义 | 第24-26页 |
4 作为文化移民的农民工 | 第26-30页 |
·乡土中国与城市文明 | 第26-27页 |
·文化的移民进城 | 第27-28页 |
·移民的文化重构 | 第28-30页 |
5 农民工社会适应的情境定义 | 第30-36页 |
·社会的情境定义:现代化、城市化 | 第30-33页 |
·现代化 | 第30-31页 |
·城市化 | 第31页 |
·农民工进城的社会情境 | 第31-33页 |
·社会适应的情境:市民化 | 第33-36页 |
·市民化 | 第33-34页 |
·农民工社会适应的情境 | 第34-36页 |
6 农民工社会适应的文化特性 | 第36-49页 |
·适应模式化 | 第36-38页 |
·社会适应性 | 第38-39页 |
·文化的适应 | 第39-43页 |
·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农民工文化适应的传播社会学分析 | 第44-46页 |
·传播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民工问题 | 第44-45页 |
·传播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适应 | 第45-46页 |
·传播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民工文化适应 | 第46页 |
·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 | 第46-4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全文总结 | 第49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6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