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0-34页 |
| 第一章 肾虚与慢性肾脏病 | 第10-22页 |
| 一、涵义 | 第10-11页 |
| 二、成因 | 第11-13页 |
| 三、病机 | 第13-14页 |
| 四、辨证 | 第14-16页 |
| 五、现代研究 | 第16-19页 |
| 六、近代医家研究 | 第19-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益肾法 | 第22-34页 |
| 一、涵义 | 第22-23页 |
| 二、常用益肾法分类 | 第23-26页 |
| 三、现代研究 | 第26-30页 |
| 四、近代医家研究 | 第30-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4-65页 |
| 第一章 孙伟教授益肾法治疗肾脏病的常用药对 | 第34-40页 |
| 一、黄芪 | 第34-36页 |
| 二、怀牛膝、厚杜仲 | 第36页 |
| 三、仙灵脾、菟丝子 | 第36-37页 |
| 四、制首乌、制大黄 | 第37页 |
| 五、法半夏、老苏梗 | 第37页 |
| 六、六月雪、土茯苓 | 第37页 |
| 七、川芎、炒当归 | 第37页 |
| 八、制苍术、炒白术 | 第37-38页 |
| 九、益母草、车前草 | 第38页 |
| 十、石韦、虎杖 | 第38页 |
| 十一、荔枝草、蛇舌草 | 第38页 |
| 十二、紫丹参、广郁金 | 第38-40页 |
| 第二章 孙伟教授益肾法为主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 | 第40-44页 |
| 一、立法依据 | 第40页 |
| 二、临证运用 | 第40-44页 |
| 第三章 益肾法为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 | 第44-63页 |
| 对象与方法 | 第44-50页 |
| 结果 | 第50-58页 |
| 讨论 | 第58-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