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绪论 | 第11-29页 |
1.1引言 | 第11页 |
1.2碳点的制备方法 | 第11-14页 |
1.2.1自上而下法 | 第12-13页 |
1.2.2自下而上法 | 第13-14页 |
1.3碳点的性质 | 第14-16页 |
1.3.1化学结构 | 第14-15页 |
1.3.2稳定性 | 第15页 |
1.3.3可调的荧光发射 | 第15页 |
1.3.4上转换荧光 | 第15-16页 |
1.4碳点的应用 | 第16-18页 |
1.4.1分析检测 | 第16页 |
1.4.2药物递送 | 第16-17页 |
1.4.3光催化 | 第17页 |
1.4.4生物成像 | 第17-18页 |
1.5利福平、绿原酸、Cu2+和谷胱甘肽的主要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1.5.1利福平的分析方法 | 第18页 |
1.5.2绿原酸的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1.5.3Cu2+和谷胱甘肽的分析方法 | 第19页 |
1.6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9-21页 |
1.6.1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6.2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9页 |
第2章利用一步水热法合成的碳点作为荧光探针检测利福平 | 第29-43页 |
2.1前言 | 第29-30页 |
2.2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2.2.1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30页 |
2.2.2碳点的合成 | 第30-31页 |
2.2.3碳点的荧光量子产率 | 第31页 |
2.3结果与讨论 | 第31-38页 |
2.3.1碳点的表征 | 第31-32页 |
2.3.2碳点的光学特性 | 第32-33页 |
2.3.3碳点的稳定性探究和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33-34页 |
2.3.4利福平的荧光检测 | 第34-35页 |
2.3.5选择性研究 | 第35页 |
2.3.6反应机理的探讨 | 第35-38页 |
2.3.7实际样品测定 | 第38页 |
2.4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第3章碳点的水热合成及其在绿原酸检测中的应用 | 第43-59页 |
3.1前言 | 第43-44页 |
3.2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3.2.1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44页 |
3.2.2碳点的合成 | 第44页 |
3.2.3荧光量子产率的计算 | 第44-45页 |
3.3结果与讨论 | 第45-53页 |
3.3.1碳点的合成条件优化和表征 | 第45-46页 |
3.3.2碳点的光学特性 | 第46-47页 |
3.3.3碳点的稳定性 | 第47-48页 |
3.3.4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8-49页 |
3.3.5工作曲线 | 第49-51页 |
3.3.6方法的选择性 | 第51页 |
3.3.7反应机理 | 第51-53页 |
3.3.8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53页 |
3.4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第4章基于碳点的比率荧光探针灵敏、选择性地检测Cu2+和谷胱甘肽 | 第59-77页 |
4.1前言 | 第59-60页 |
4.2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4.2.1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60-61页 |
4.2.2碳点的合成 | 第61页 |
4.3结果与讨论 | 第61-70页 |
4.3.1碳点的表征 | 第61-62页 |
4.3.2碳点的光学特性 | 第62-63页 |
4.3.3碳点的稳定性 | 第63-64页 |
4.3.4测定Cu2+和谷胱甘肽的可行性分析 | 第64页 |
4.3.5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64-65页 |
4.3.6Cu2+和谷胱甘肽测定的选择性 | 第65-66页 |
4.3.7Cu2+和谷胱甘肽的测定 | 第66-68页 |
4.3.8机理探究 | 第68-69页 |
4.3.9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69-70页 |
4.4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第5章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