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7-40页 |
|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7-19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20-36页 |
| ·城市文化资本相关研究 | 第20-27页 |
| ·城市宜居性相关研究 | 第27-32页 |
| ·文化资本在城市宜居性上的功能相关研究 | 第32-34页 |
| ·相关研究的文献评述 | 第34-36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6-39页 |
| ·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图 | 第39-40页 |
| 第2章 基于问题域的“生活本体论”理论框架构建 | 第40-66页 |
| ·社会发展的“生活本体论”研究范式构建 | 第40-44页 |
| ·人类社会的“本体”溯源 | 第40-41页 |
| ·马克思与阿马蒂亚·森的“生活本体论”思想解析 | 第41-43页 |
| ·“生活本体论”视域下的社会发展内涵 | 第43-44页 |
| ·“生活本体论”对研究城市文化资本的理论规定 | 第44-52页 |
| ·城市文化资本概念内涵 | 第44-47页 |
| ·城市文化资本的外延 | 第47-50页 |
| ·城市文化资本的特征 | 第50-52页 |
| ·“生活本体论”对研究城市宜居性的理论规定 | 第52-57页 |
| ·城市发展的生活本体性定位 | 第52-53页 |
| ·宜居城市与城市宜居性的内涵 | 第53-55页 |
| ·城市宜居性外延构成 | 第55-57页 |
| ·文化资本与城市宜居性的功能性关联 | 第57-65页 |
| ·“大文化”与“小文化”的内涵 | 第57-58页 |
| ·城市宜居性对文化资本的内在需求 | 第58-60页 |
| ·文化资本对城市宜居性的提升功能实现路径 | 第60-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3章 文化资本对城市宜居性提升功能的检验分析 | 第66-94页 |
| ·检验假设与研究设计 | 第66-70页 |
| ·检验假设 | 第66-67页 |
| ·实证调查的设计与实证数据结构 | 第67-69页 |
| ·检验方法与分析工具 | 第69-70页 |
| ·实证数据可用性分析 | 第70-72页 |
| ·数据信度检验 | 第70-71页 |
| ·问卷效度检验 | 第71页 |
| ·样本选择性偏差检验 | 第71-72页 |
| ·基于实证数据的假设统计检验 | 第72-81页 |
| ·城市宜居性各观测变量因子分析 | 第72-77页 |
| ·文化资本各观测变量因子分析 | 第77-79页 |
| ·城市宜居性因子与文化资本因子回归分析 | 第79-81页 |
| ·检验结果分析 | 第81-93页 |
| ·文化资本对城市文化环境宜居性提升功能的检验结果分析 | 第81-84页 |
| ·文化资本对城市社会环境宜居性提升功能的检验结果分析 | 第84-88页 |
| ·文化资本对城市经济环境宜居性提升功能的检验结果分析 | 第88-92页 |
| ·文化资本对城市自然环境宜居性提升功能的检验结果分析 | 第92-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 第4章 不同文化资本要素对城市宜居性提升功能的差异分析 | 第94-121页 |
| ·研究设计及相关数据检验 | 第94-101页 |
| ·差异比较方法:仿真分析 | 第94-95页 |
| ·仿真模型的构建依据、数据获取方式及数据结构 | 第95-98页 |
| ·用于模型权重计算的实证数据可用性检验 | 第98-101页 |
| ·仿真模型构建 | 第101-108页 |
| ·模型层次划分 | 第101页 |
|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101-104页 |
| ·模型权重计算过程 | 第104-105页 |
| ·模型权重计算结果 | 第105-108页 |
| ·模型应用及基于仿真结果的不同文化资本要素功能差异分析 | 第108-120页 |
| ·不同文化资本要素对城市宜居性提升功能的比较 | 第108-111页 |
| ·不同文化资本要素对各环境系统宜居水平提升功能的比较 | 第111-1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 第5章 文化资本对城市宜居性提升功能优化研究 | 第121-157页 |
| ·文化资本对城市宜居性提升功能的输出模型建构 | 第121-138页 |
| ·模型相关要素的确定 | 第121-124页 |
| ·模型的构建 | 第124-127页 |
| ·功能输出模型中文化资本存量的动态模型 | 第127-134页 |
| ·文化资本运作主体间关系分析 | 第134-136页 |
| ·基于文化资本存量及运作主体关系的模型调整 | 第136-138页 |
| ·文化资本功能输出模型的赋值仿真 | 第138-150页 |
| ·不存在外部运作主体时文化资本功能输出的变化趋势 | 第138-139页 |
| ·外部要素呈增涨状态时文化资本功能输出变化 | 第139-150页 |
| ·文化资本对城市宜居性的提升功能优化建议 | 第150-156页 |
| ·持续的积累与投入 | 第150-151页 |
| ·人力资本能力的提升与技术应用 | 第151-154页 |
| ·政府做好自身的良性规划 | 第154-155页 |
| ·激励居民参与 | 第155-1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 结论 | 第157-1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0-169页 |
| 附录 | 第169-190页 |
| 附录1 一致性检验和计算权重的程序 | 第169-171页 |
| 附录2 文化资本变化产生的城市宜居水平变化动态仿真程序 | 第171-172页 |
| 附录3 文化资本功能输出优化部分赋值仿真程序 | 第172-181页 |
| 附录4 现状调查问卷 | 第181-185页 |
| 附录 5 重要性调查问卷 | 第185-19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90-192页 |
| 致谢 | 第192-193页 |
| 个人简历 | 第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