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行政文化中心外部空间人性化营造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17-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第2章 人性化营造概述及其发展趋势 | 第20-36页 |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0-22页 |
·行政文化中心外部空间 | 第20-21页 |
·人性化营造 | 第21-22页 |
·相关理论解析 | 第22-24页 |
·场所理论 | 第22-23页 |
·马斯洛需求理论 | 第23页 |
·EGR 需求理论 | 第23-24页 |
·边界效应理论 | 第24页 |
·行政文化中心外部空间的发展规律 | 第24-29页 |
·城市行政中心及外部空间的发展历程 | 第24-28页 |
·城市行政中心外部公共空间的发展动因 | 第28-29页 |
·行政文化中心外部空间的发展趋势 | 第29-35页 |
·外部空间发展的时代背景 | 第29-31页 |
·外部空间的属性与本质 | 第31-33页 |
·外部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外部空间人的行为需求解析 | 第36-61页 |
·外部空间使用人群解析 | 第36-37页 |
·权力群体 | 第36页 |
·个人群体 | 第36-37页 |
·外部空间使用人群的活动解析 | 第37-49页 |
·使用人群活动内容表现 | 第37-42页 |
·活动类型分类 | 第42-45页 |
·行为类型归纳 | 第45-49页 |
·活动行为的需求解析 | 第49-55页 |
·行为需求层级理论的对比分析 | 第49-51页 |
·行为需求层级理论的整合修正 | 第51-55页 |
·需求的双重空间特征 | 第55-60页 |
·低阶需求的显性空间特征 | 第55页 |
·高阶需求的隐性空间特征 | 第55-57页 |
·双重空间的特征统一 | 第57-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外部空间人性化营造方法 | 第61-98页 |
·外部空间人性化营造原则 | 第61-67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61-62页 |
·可达性原则 | 第62-64页 |
·效率性原则 | 第64页 |
·生态性原则 | 第64-65页 |
·步行化原则 | 第65页 |
·多样性原则 | 第65-67页 |
·外部空间隐性空间营造手法 | 第67-73页 |
·场所意义营造 | 第67-70页 |
·场所活力营造 | 第70-73页 |
·外部空间显性空间营造手法 | 第73-97页 |
·广场要素 | 第73-88页 |
·界面要素 | 第88-94页 |
·道路要素 | 第94-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结论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