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盐细菌的选育及其在生物脱硅中的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微生物在矿物工程中的应用概况 | 第11-13页 |
| ·生物选矿的概念 | 第11-12页 |
| ·微生物冶金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 ·微生物冶金技术在其他金属矿中的应用 | 第13页 |
| ·硅酸盐细菌在铝土矿开发中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硅酸盐细菌的形态学研究 | 第13-14页 |
| ·硅酸盐细菌在提高铝土矿品位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第14-15页 |
| ·硅酸盐细菌生物脱硅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硅酸盐细菌对铝土矿等矿物脱硅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硅酸盐细菌GSY的分离鉴定及选育 | 第19-38页 |
|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19-22页 |
|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 ·所用的主要溶液及配制方法 | 第21-22页 |
| ·试验方法 | 第22-29页 |
| ·细菌的分离 | 第22页 |
| ·细菌的复筛 | 第22-23页 |
| ·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 第23-25页 |
| ·细菌的分子鉴定 | 第25页 |
| ·细菌脱硅性能测定 | 第25-28页 |
| ·细菌的离子束注入诱变 | 第28-2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7页 |
| ·细菌分离结果 | 第29页 |
| ·细菌的培养性状 | 第29-30页 |
| ·硅酸盐细菌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 | 第30-31页 |
| ·硅酸盐细菌的分子鉴定 | 第31-33页 |
| ·硅酸盐细菌对铝土矿的浸出效果 | 第33-34页 |
| ·硅酸盐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4-35页 |
| ·离子束注入诱变后的致死率 | 第35-36页 |
| ·诱变效果 | 第36页 |
| ·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试验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硅酸盐细菌GSY脱硅条件的优化 | 第38-50页 |
| ·材料和设备 | 第38-39页 |
|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 ·试验设备 | 第38页 |
| ·培养基 | 第38-39页 |
|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 ·菌株在其它培养基上的性状和脱硅情况 | 第39页 |
| ·氮源种类单因素试验 | 第39页 |
| ·氮源含量单因素试验 | 第39页 |
| ·碳源种类单因素试验 | 第39页 |
| ·碳源含量单因素试验 | 第39页 |
| ·培养基响应面优化试验 | 第39-40页 |
| ·10L发酵罐的放大发酵试验 | 第40页 |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0-48页 |
| ·菌种在不同培养上的菌落特征 | 第40页 |
| ·不同发酵培养基对脱硅的影响 | 第40-41页 |
| ·氮源种类试验结果 | 第41-42页 |
| ·氮源比例试验结果 | 第42页 |
| ·碳源种类试验结果 | 第42-43页 |
| ·碳源比例试验结果 | 第43-44页 |
| ·响应面试验优化结果 | 第44-45页 |
| ·方差分析 | 第45页 |
| ·最优培养基的确定 | 第45-46页 |
| ·模型验证 | 第46页 |
| ·10L发酵罐的放大试验 | 第46-48页 |
| ·小结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硅酸盐细菌GSY脱硅机理研究 | 第50-63页 |
|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50页 |
| ·试验材料、试剂 | 第50页 |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50页 |
| ·试验方法 | 第50-54页 |
| ·菌体与发酵液的脱硅效果 | 第50-51页 |
| ·代谢物中胞外多糖的脱硅效果 | 第51-54页 |
| ·浸矿前后铝土矿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54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62页 |
| ·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定性定量分析 | 第54-57页 |
| ·菌体、发酵液和多糖溶液的脱硅效果及机理探讨 | 第57-60页 |
| ·细菌摇瓶浸矿前后铝土矿的扫描电镜 | 第60-61页 |
| ·细菌摇瓶浸矿前后铝土矿的X 射线能谱分析 | 第61-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63-65页 |
| ·全文总结 | 第63-64页 |
| ·本文创新 | 第64页 |
| ·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