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效率评价与机制改进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表目次 | 第14-15页 |
图目次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3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6-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30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24-27页 |
三、对目前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27-30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 第30-37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30-33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33-37页 |
第二章 国家创新系统效率评价理论 | 第37-47页 |
第一节 国家创新与经济成长 | 第37-42页 |
一、创新与国家竞争力 | 第37-39页 |
二、创新的国家系统背景 | 第39-40页 |
三、创新的经济成长模型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国家创新系统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7页 |
一、产业系统 | 第42-43页 |
二、技术系统 | 第43-44页 |
三、创新政策 | 第44-47页 |
第三章 国家创新系统效率评价的DEA方法 | 第47-61页 |
第一节 DEA理论 | 第47-54页 |
一、DEA理论缘起 | 第47-49页 |
二、DEA理论基本概念 | 第49-50页 |
三、DEA使用方法流程 | 第50-51页 |
四、DEA理论模式发展 | 第51-54页 |
第二节 决策单元效率评价 | 第54-61页 |
一、CCR模式 | 第54-58页 |
二、Malmquist指数 | 第58-61页 |
第四章 20国国家创新系统效率评价 | 第61-82页 |
第一节 国家创新系统效率的评估基础 | 第61-68页 |
一、评估体系的发展 | 第61-62页 |
二、评估数据的来源 | 第62-68页 |
第二节 实证研究分析与讨论 | 第68-82页 |
一、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第68-80页 |
二、实证研究结果讨论 | 第80-82页 |
第五章 中国创新系统效率形成现状与问题 | 第82-101页 |
第一节 我国创新系统效率形成现状 | 第82-85页 |
一、我国创新系统的效率促进因素 | 第82-83页 |
二、我国创新系统的效率阻碍因素 | 第83-85页 |
第二节 我国政府对国家创新系统的引导作用 | 第85-94页 |
一、政府引导国家创新系统的目标 | 第85-86页 |
二、政府引导国家创新系统的手段 | 第86-90页 |
三、政府引导国家创新系统的批判性评估 | 第90-94页 |
第三节 大学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知识服务作用 | 第94-101页 |
一、我国大学知识服务作用现状 | 第94-95页 |
二、我国大学知识服务作用的调整与改进 | 第95-97页 |
三、瑞典大学知识服务作用的措施与启示 | 第97-101页 |
第六章 创新系统失灵诊断框架及政策选择 | 第101-131页 |
第一节 系统失灵诊断框架的理论构建 | 第101-108页 |
一、系统失灵诊断框架的理论意义 | 第101-102页 |
二、系统失灵诊断框架的概念基础 | 第102-106页 |
三、系统失灵诊断框架的二维结构 | 第106-108页 |
第二节 诊断框架中的失灵问题解析 | 第108-113页 |
一、基础结构失灵 | 第109页 |
二、制度失灵 | 第109-110页 |
三、相互作用失灵 | 第110-112页 |
四、能力性失灵 | 第112-113页 |
第三节 基于创新系统失灵诊断的政策选择 | 第113-114页 |
一、诊断结果的使用方法 | 第113页 |
二、诊断结果的政策选择价值 | 第113-114页 |
第四节 创新系统中金融市场的失灵与改进 | 第114-131页 |
一、金融市场对创新系统的效率促进作用 | 第115-116页 |
二、深圳市金融市场效率瓶颈的系统失灵诊断 | 第116-126页 |
三、美国应对金融市场制度失灵的创新政策及启示 | 第126-129页 |
四、结果简析 | 第129-13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5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131-133页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获奖与荣誉情况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