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一、人民调解制度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 第14-22页 |
(一) 人民调解制度的含义 | 第14-16页 |
1.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法律性质 | 第14页 |
2. 调解案件之范围 | 第14-15页 |
3. 调解委员会之组织 | 第15页 |
4. 调解委员会之管辖 | 第15页 |
5. 调解结果 | 第15-16页 |
6. 调解之救济 | 第16页 |
(二) 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 第16-19页 |
1.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和谐”思想 | 第17页 |
2. 西方文化当中的“和谐”思想 | 第17-18页 |
3. 马克思主义当中的“和谐”思想 | 第18-19页 |
(三) 二者关系 | 第19-22页 |
1. 和谐社会为人民调解制度发展提供了土壤 | 第20页 |
2. 人民调解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 第20-21页 |
3. 人民调解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实现 | 第21-22页 |
二、各种形式的调解及其内容与特点和优缺点 | 第22-29页 |
(一) 调解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内容 | 第22-25页 |
1.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 第22-23页 |
2. 行政机关调解 | 第23-24页 |
3. 法院调解委员会调解 | 第24-25页 |
(二) 调解制度的特点、优缺点 | 第25-29页 |
1. 调解制度的特点 | 第25-26页 |
2. 调解制度的优点 | 第26-27页 |
3. 调解制度的缺点 | 第27-29页 |
三、人民调解制度制定中的问题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危害 | 第29-35页 |
(一) 问题 | 第29-31页 |
1.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自治职能错位 | 第29-30页 |
2. 人民调解组织的越位性 | 第30页 |
3. 法律规定的模糊 | 第30-31页 |
(二) 原因 | 第31-33页 |
1. 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 第31页 |
2. 诉讼的不可控性 | 第31-32页 |
3. 法治的“神圣化” | 第32-33页 |
(三) 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危害 | 第33-35页 |
1. 使和谐社会的建设丧失了前提和基础 | 第33-34页 |
2. 丧失对和谐社会氛围的有效保障 | 第34-35页 |
四、加强与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措施 | 第35-41页 |
(一) 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原则 | 第35-36页 |
1. 法治化原则 | 第35-36页 |
2. 统一性与多样性原则 | 第36页 |
3. 意思自治原则 | 第36页 |
(二) 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措施 | 第36-41页 |
1. 淡化党委领导色彩 | 第37页 |
2. 加强基层法院对调解业务之指导 | 第37-38页 |
3. 人民调解机制应力求专业化 | 第38-40页 |
4. 结合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