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水厂反冲洗废水净化处理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1.1.1 水厂反冲洗废水净化处理的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水厂反冲洗废水净化处理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水厂反冲洗废水净化处理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7页 |
1.2.1 水厂反冲洗废水净化处理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2.2 水厂反冲洗废水净化处理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5-17页 |
1.3 废水回用工艺的分类 | 第17-19页 |
1.4 目前存在的反冲洗废水处理技术 | 第19-22页 |
1.4.1 沉淀 | 第19-20页 |
1.4.2 微砂辅助沉淀 | 第20页 |
1.4.3 气浮 | 第20页 |
1.4.4 颗粒床过滤 | 第20-21页 |
1.4.5 膜滤 | 第21页 |
1.4.6 消毒 | 第21-22页 |
1.5 絮凝结团工艺的提出 | 第22-24页 |
1.5.1 絮凝结团工艺的定义 | 第22-23页 |
1.5.2 絮凝结团工艺处理反冲洗废水流程图 | 第23页 |
1.5.3 絮凝结团工艺的优点 | 第23-24页 |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第二章 试验装置、内容及方法 | 第27-43页 |
2.1 试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 第27-32页 |
2.2 试验原水水质 | 第32-33页 |
2.3 试验药剂及仪器 | 第33-34页 |
2.3.1 试验药剂 | 第33-34页 |
2.3.2 试验仪器 | 第34页 |
2.4 试验分析检测方法 | 第34-41页 |
2.4.1 测定废水中铁含量操作规程 | 第35-38页 |
2.4.2 测定废水中锰含量操作规程 | 第38-41页 |
2.5 试验研究方法 | 第41-43页 |
2.5.1 不同混凝剂的混凝机理 | 第41-42页 |
2.5.2 不同混凝剂最佳的投加量 | 第42页 |
2.5.3 出絮凝结团工艺的最佳运行工艺参数 | 第42-43页 |
第三章 静态试验 | 第43-59页 |
3.1 混凝剂及其特点 | 第43-48页 |
3.1.1 混凝机理 | 第43-45页 |
3.1.2 常用混凝剂及其特点 | 第45-47页 |
3.1.3 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 第47-48页 |
3.2 混凝剂的优选 | 第48-55页 |
3.2.1 烧杯静态实验现象分析 | 第48-51页 |
3.2.2 三种混凝剂作用机理分析 | 第51-53页 |
3.2.3 三种混凝剂及其两两组合处理反冲洗废水效能分析 | 第53-55页 |
3.2.4 最优混凝剂的选定 | 第55页 |
3.3 最优混凝剂处理反冲洗废水的成本分析 | 第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9页 |
第四章 絮凝结团工艺处理反冲洗废水试验研究 | 第59-85页 |
4.1 絮凝结团工艺中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研究 | 第59-77页 |
4.1.1 絮凝结团动力学理论 | 第59-60页 |
4.1.2 絮凝结团工艺操作条件控制 | 第60-61页 |
4.1.3 PAM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61-65页 |
4.1.4 三氯化铁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65-67页 |
4.1.5 PAC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67-70页 |
4.1.6 PAC和PAM混合投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70-74页 |
4.1.7 三氯化铁和PAM混合投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74-77页 |
4.2 絮凝结团工艺中最佳运行参数的研究 | 第77-83页 |
4.2.1 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77-78页 |
4.2.2 转速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78-80页 |
4.2.3 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80-81页 |
4.2.4 沉淀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81-8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5-87页 |
5.1 结论 | 第85页 |
5.2 建议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作者简介 | 第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荣誉情况 | 第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