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43页 |
1.1 层状化合物 | 第12-18页 |
1.1.1 层状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设计方法 | 第12-14页 |
1.1.2 基本物性 | 第14-18页 |
1.2 准二维层状硫族化合物 | 第18-29页 |
1.2.1 过渡族金属二硫族化物(TMDs) | 第19-21页 |
1.2.2 过渡金属硫族化物(TMChs) | 第21-28页 |
1.2.3 Bi基硫族化物 | 第28-29页 |
1.3 层状化合物调控手段与物性 | 第29-40页 |
1.3.1 插层化学 | 第29-38页 |
1.3.2 其他层状化合物调控手段 | 第38-40页 |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40-43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和原理 | 第43-47页 |
2.1 样品合成 | 第43页 |
2.1.1 高温固相合成法 | 第43页 |
2.1.2 溶剂热法 | 第43页 |
2.2 物相和结构表征 | 第43-45页 |
2.2.1 X射线衍射 | 第43-44页 |
2.2.2 中子衍射 | 第44页 |
2.2.3 Rietveld结构精修 | 第44-45页 |
2.3 物性表征 | 第45-46页 |
2.3.1 物性综合测量系统(PPMS) | 第45-46页 |
2.3.2 核磁共振 | 第46页 |
2.4 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46-47页 |
第3章 多胺插层FeSe的晶体结构与超导电性研究 | 第47-59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3.3 有机胺分子插层FeSe的结构与超导电性 | 第49-51页 |
3.4 Na_0.39(C_2N_2H_8)_0.77Fe_2Se_2的晶体结构与超导电性 | 第51-55页 |
3.5 (C_2N_2H_8)Fe_2Se_2的晶体结构与物性 | 第55-5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Na_0.35(C_3N_2H_(10))_0.426Fe_2Se_2的超导电性与向列相研究 | 第59-75页 |
4.1 引言 | 第59-6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0页 |
4.3 Na_0.35(C_3N_2H_(10))_0.426Fe_2Se_2的晶体结构 | 第60-67页 |
4.4 Na_0.35(C_3N_2H_(10))_0.426Fe_2Se_2的超导电性 | 第67-71页 |
4.5 Na_0.35(C_3N_2H_(10))_0.426Fe_2Se_2的电子结构 | 第71-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Rb插层NbSe2的超导电性与相图 | 第75-93页 |
5.1 引言 | 第75-7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6-77页 |
5.3 Rb_xNbSe_2的晶体结构 | 第77-85页 |
5.4 Rb_xNbSe_2的物性 | 第85-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6章 新型化合物Bi_5O_4S_3Cl和Bi_3O_2S_2Cl的结构与物性研究 | 第93-111页 |
6.1 引言 | 第93-94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94页 |
6.3 Bi_5O_4S_3Cl的晶体结构 | 第94-99页 |
6.4 Bi_5O_4S_3Cl的物性 | 第99-102页 |
6.5 Bi_(5-x)Pb_xO_4S_3Cl的结构与物性 | 第102-105页 |
6.6 Bi_5O_4S_3Br的晶体结构 | 第105-106页 |
6.7 Bi_3O_2S_2Cl的晶体结构与物性 | 第106-109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31页 |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