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创新 | 第19-2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2.3 研究创新 | 第20-2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1-2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第22-23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25-67页 |
2.1 城乡关系理论综述 | 第25-33页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西方学者城乡关系理论 | 第25-30页 |
2.1.2 新中国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理论及政策演变 | 第30-33页 |
2.2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基础理论综述 | 第33-48页 |
2.2.1 管理层级理论 | 第33-35页 |
2.2.2 政府分权理论 | 第35-40页 |
2.2.3 府际关系理论 | 第40-44页 |
2.2.4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44-48页 |
2.3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研究综述 | 第48-62页 |
2.3.1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动因和目标 | 第48-51页 |
2.3.2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基础条件及路径选择 | 第51-53页 |
2.3.3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问题、对策及态度分歧 | 第53-60页 |
2.3.4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研究评价 | 第60-62页 |
2.4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与城乡协调发展关系研究 | 第62-64页 |
2.5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对“省直管县”改革研究的启示 | 第64-67页 |
3 “省直管县”体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机理 | 第67-94页 |
3.1 相关概念及问题厘定 | 第67-82页 |
3.1.1 “城乡协调发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第67-69页 |
3.1.2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相关概念及关系 | 第69-75页 |
3.1.3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目标厘定 | 第75-77页 |
3.1.4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路径厘定 | 第77-82页 |
3.2 县域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 第82-88页 |
3.2.1 县域政治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 第82-84页 |
3.2.2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 第84-87页 |
3.2.3 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对县域地位的影响 | 第87-88页 |
3.3 “省直管县”体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 | 第88-94页 |
3.3.1 层级减少、权力下沉 | 第89-91页 |
3.3.2 县域独立、极化衰减 | 第91-92页 |
3.3.3 政府分权、资源下沉 | 第92-94页 |
4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案例及聚类分析 | 第94-144页 |
4.1 东部省份:浙江省的改革实践 | 第95-108页 |
4.1.1 浙江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与历程 | 第96-98页 |
4.1.2 浙江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成效、经验与问题 | 第98-108页 |
4.2 中部省份:河南省的改革实践 | 第108-124页 |
4.2.1 河南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与历程 | 第109-117页 |
4.2.2 河南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成效、经验与问题 | 第117-124页 |
4.3 西部省份:贵州省的改革实践 | 第124-136页 |
4.3.1 贵州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与历程 | 第126-129页 |
4.3.2 贵州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成效、经验与问题 | 第129-136页 |
4.4 三省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聚类分析 | 第136-142页 |
4.4.1 改革背景、试点和模式选择比较 | 第137-138页 |
4.4.2 改革制度设计比较 | 第138-140页 |
4.4.3 改革成效比较 | 第140-142页 |
4.5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案例分析结论 | 第142-144页 |
5 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走向与要求 | 第144-154页 |
5.1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走向 | 第144-150页 |
5.1.1 试点县选择:农业大县、贫困县、边远县优先 | 第144-146页 |
5.1.2 路径选择:“财政”直管与“行政”直管齐驱 | 第146-148页 |
5.1.3 政策出口:“省管县”与“市管县”并存 | 第148-150页 |
5.2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的新要求 | 第150-154页 |
5.2.1 顶层授权、支持和包容地方政府创新 | 第150-152页 |
5.2.2 地方政府职能切实发生转变 | 第152-153页 |
5.2.3 学界研究开阔视野,长远规划 | 第153-154页 |
6 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省直管县”改革政策建议 | 第154-165页 |
6.1 直管县机构设置与人事干部管理政策建议 | 第154-158页 |
6.1.1 以“大部门制”为方向进行机构设置 | 第154-156页 |
6.1.2 人事管理制度形成畅通的干部晋升通道 | 第156-158页 |
6.2 科学划分地方政府间的事权、财权 | 第158-161页 |
6.2.1 以“公共服务统筹权上移、公共资源配置权下移”为方向 | 第158-159页 |
6.2.2 以“公共物品提供的层次性和受益范围”为依据 | 第159-160页 |
6.2.3 以“城乡协调发展的帕累托改进”为目标 | 第160-161页 |
6.3 建立区域经济合作与公共资源共享机制 | 第161-165页 |
6.3.1 以平等互惠为基础进行区域经济合作 | 第162-163页 |
6.3.2 以效率为原则建立政府间公共资源共享机制 | 第163-16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65-17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65-168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8页 |
致谢 | 第178-18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