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基础理论及试验论文--航空器地面试验论文--各种环境试验论文

基于尾迹分析的旋翼旋转噪声计算及桨-涡干扰噪声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6页
   ·研究背景第16-18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3页
     ·旋翼气动噪声的研究第18-21页
     ·旋翼尾迹分析的研究第21-23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23-26页
第二章 用于旋翼气动载荷分析的翼型气动力模型第26-40页
   ·引言第26-27页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27-31页
     ·附着流状态第27-29页
     ·分离流状态第29页
     ·失速流状态第29-30页
     ·后掠流的影响第30-31页
   ·计算流程图第31-32页
   ·算例计算及结果分析第32-39页
     ·附着流状态的翼型气动力第32-34页
     ·缩减频率对附着流状态翼型气动力的影响第34-35页
     ·马赫数对附着流状态翼型气动力的影响第35-36页
     ·分离流状态的翼型气动力第36-37页
     ·失速流状态的翼型气动力第37页
     ·不同翼型的失速流状态的翼型气动力第37-38页
     ·马赫数对失速流状态翼型气动力的影响第38页
     ·后掠流的影响第38-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用于噪声特性分析的旋翼自由尾迹模型第40-62页
   ·引言第40-41页
   ·旋翼近尾迹模型第41-46页
     ·旋翼近尾迹模型及桨叶环量求解第41-43页
     ·旋翼桨叶挥舞运动模型第43-46页
     ·桨尖涡释放点第46页
   ·旋翼远尾迹模型第46-49页
     ·远尾迹涡线控制方程及其求解第46-48页
     ·涡核模型第48页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第48-49页
   ·桨叶剖面气动力计算第49-50页
   ·旋翼配平分析模型第50-51页
   ·算例计算及结果分析第51-60页
     ·计算方法的验证第51-53页
     ·旋翼尾迹形状第53-56页
     ·悬停状态下旋翼桨盘入流与载荷分布第56-57页
     ·前飞状态下旋翼桨盘入流与载荷分布第57-60页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四章 基于自由尾迹的直升机旋翼旋转噪声计算第62-90页
   ·引言第62页
   ·旋翼旋转噪声计算模型的建立第62-66页
     ·观察时间下的厚度噪声的推导第63-65页
     ·观察时间下的载荷噪声的推导第65-66页
   ·桨叶载荷计算第66-68页
   ·桨叶表面分段第68-69页
   ·坐标转换及延迟时间的计算第69-73页
     ·坐标系及转换第69-72页
     ·延迟时间方程第72-73页
   ·旋翼厚度和载荷噪声的计算流程图第73-75页
   ·算例计算及结果分析第75-88页
     ·计算方法的验证第75-76页
     ·不同观察点的旋翼厚度和载荷噪声分析第76-79页
     ·参数影响及分析第79-88页
       ·桨叶片数对旋转噪声的影响第79-81页
       ·旋翼转速对厚度和载荷噪声的影响第81-83页
       ·旋翼直径对厚度和载荷噪声的影响第83-85页
       ·前飞速度对厚度和载荷噪声的影响第85-87页
       ·桨-涡干扰状态的旋翼载荷噪声第87-88页
   ·结论第88-90页
第五章 旋翼前行、后行侧的BVI噪声辐射特性和方向性研究第90-114页
   ·引言第90-91页
   ·Beddoes修正尾迹模型第91-94页
   ·桨-涡干扰强度参数的确定第94-97页
     ·桨-涡干扰点位置第94-95页
     ·桨-涡干扰夹角第95-96页
     ·轨迹马赫数的确定第96-97页
   ·桨-涡干扰辐射特性第97-100页
     ·辐射锥轨迹线的确定第98-99页
     ·辐射锥轨迹线的求解第99-100页
   ·旋翼前行和后行侧BVI噪声辐射第100-102页
   ·参数影响及分析第102-112页
     ·前进比对BVI发生位置的影响第102-104页
     ·桨叶与其它桨叶涡线之间的BVI位置第104-106页
     ·桨-涡干扰夹角的分布第106-107页
     ·桨-涡干扰沿展向的分布第107-108页
     ·辐射锥轨迹线的分布第108-112页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第六章 新型桨尖旋翼的BVI噪声辐射特性和方向性分析第114-142页
   ·引言第114-115页
   ·后掠桨尖BVI噪声辐射特性理论分析第115-126页
     ·带后掠的桨尖形状参数第115页
     ·BVI点在桨盘上位置的推导第115-122页
       ·后掠桨尖第115-117页
       ·前掠桨尖第117-118页
       ·后掠锯齿桨尖第118-121页
       ·前掠锯齿桨尖第121-122页
     ·桨涡夹角的求取第122-125页
       ·后掠桨尖第123页
       ·前掠桨尖第123-124页
       ·后掠锯齿桨尖第124页
       ·前掠锯齿桨尖第124-125页
     ·轨迹马赫数的计算第125-126页
       ·后掠桨尖第125页
       ·前掠桨尖第125-126页
       ·后掠锯齿桨尖第126页
       ·前掠锯齿桨尖第126页
     ·辐射角与辐射迹线的计算第126页
   ·计算流程图第126-128页
   ·新型桨尖与矩形桨尖的BVI辐射特性对比第128-140页
     ·新型桨尖桨盘上BVI位置与矩形桨叶的对比第128-130页
     ·新型桨尖旋翼的BVI辐射轨迹与矩形桨叶的对比第130-136页
     ·不同后(前)掠角的桨叶BVI辐射轨迹的对比第136-140页
   ·本章小结第140-142页
第七章 基于自由尾迹的旋翼桨-涡干扰垂直距离探测第142-156页
   ·引言第142-143页
   ·桨-涡干扰垂直距离的探测方法第143-148页
     ·桨-涡垂直距离第143-145页
     ·桨-轴平面的桨-涡干扰夹角第145-146页
     ·桨-涡垂直距离和桨-涡干扰角计算流程图第146-148页
   ·算例计算及结果分析第148-155页
     ·旋翼桨叶片数对桨-涡垂直距离的影响第148-149页
     ·桨-涡垂直距离随前进比的变化第149-150页
     ·桨-涡垂直距离随(?)的变化第150-151页
     ·桨-涡垂直距离沿展向的分布第151-153页
     ·桨-涡干扰角随前进比的变化第153-154页
     ·桨-涡干扰角随方位角的变化第154-155页
   ·本章小结第155-156页
第八章 研究工作总结及展望第156-160页
   ·研究工作总结第156-158页
   ·本文的创新工作第158页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及展望第158-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70页
致谢第170-172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计入桨叶结构弹性的新型桨尖旋翼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直升机飞行力学模型辨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