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新农村规划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3.1 国内新农村规划实践研究 | 第12-14页 |
1.3.2 国外新农村建设规划方面实践研究 | 第14-19页 |
1.4 研究方法、路径与内容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页 |
1.4.2 研究路径与内容 | 第19-21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海南村庄规划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 第23-35页 |
2.1 现状调查概况 | 第23-26页 |
2.1.1 调查情况 | 第23-24页 |
2.1.2 调查具体情况分析 | 第24-26页 |
2.2 新农村建设规划调查结果 | 第26-30页 |
2.2.1 竹隆村村庄建设调查 | 第26页 |
2.2.2 竹简坡村村庄建设调查 | 第26-27页 |
2.2.3 南林坡村村庄建设调查 | 第27-28页 |
2.2.4 香根肚村村庄建设调查 | 第28-29页 |
2.2.5 高头岭村村庄建设调查 | 第29-30页 |
2.3 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2.3.1 村庄建设杂乱无秩序 | 第30页 |
2.3.2 严重浪费土地资源问题 | 第30-31页 |
2.3.3 工程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 第31页 |
2.3.4 基础服务设施不健全 | 第31-33页 |
2.3.5 村庄综合防灾能力弱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探究 | 第35-59页 |
3.1 村庄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 | 第35-36页 |
3.2 新农村规划的主要任务及内容 | 第36-37页 |
3.3 新农村村庄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37-38页 |
3.4 新农村村庄类别划分基本条件 | 第38-40页 |
3.4.1 依据城乡位置条件划分 | 第38-39页 |
3.4.2 依据人口多少划分 | 第39-40页 |
3.5 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设计 | 第40-58页 |
3.5.1 村庄平面布局规划 | 第40-44页 |
3.5.2 农村的住宅建筑 | 第44-45页 |
3.5.3 农村生产类建筑 | 第45-46页 |
3.5.4 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规划 | 第46-47页 |
3.5.5 区域竖向规划设计 | 第47-50页 |
3.5.6 乡村道路规划 | 第50-54页 |
3.5.7 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 第54-5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新农村建设规划实践案例分析 | 第59-75页 |
4.1 村庄概况 | 第59-62页 |
4.1.1 地理位置 | 第59页 |
4.1.2 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 | 第59-60页 |
4.1.3 社会经济条件 | 第60-61页 |
4.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1-62页 |
4.2 村庄建设规划共同要求 | 第62-64页 |
4.2.1 宅基地标准、住宅布局与间距和层高要求 | 第62页 |
4.2.2 住宅选型 | 第62页 |
4.2.3 保留与拆迁建筑标准把握 | 第62-63页 |
4.2.4 竹隆村在公共设施和公共建筑规划建设方面的建设 | 第63页 |
4.2.5 分家户标准、分家户宅基地与发展预留户宅基地的把握与安排 | 第63-64页 |
4.3 竹隆村村庄建设规划 | 第64-67页 |
4.3.1 该村庄房屋用地与建筑基本构型规划 | 第64-65页 |
4.3.2 工程规划 | 第65-67页 |
4.4 村庄建设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 第67-73页 |
4.4.1 评估指标权重计算与方案评价 | 第68-71页 |
4.4.2 运用熵权法计算权重 | 第71-73页 |
4.4.3 综合权重值的计算 | 第73页 |
4.5 竹隆村规划方案评估分析 | 第73-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课题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5.1 课题研究结论 | 第75页 |
5.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