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发展历程 | 第12页 |
1.1.2 高等校园建设发展背景 | 第12-13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5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3.2 国外相关综述 | 第18-24页 |
1.3.3 小结 | 第24-25页 |
1.4 课题主要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1.4.1 绿色校园 | 第25页 |
1.4.2 教学空间 | 第25-26页 |
1.4.3 空间构建 | 第26页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6-2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8-30页 |
第2章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比较解读 | 第30-40页 |
2.1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CSUS/GBC04-2013) | 第30-32页 |
2.1.1 编制情况 | 第30页 |
2.1.2 适用对象 | 第30-31页 |
2.1.3 体系介绍 | 第31页 |
2.1.4 评分方法及评分等级 | 第31-32页 |
2.2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 | 第32-36页 |
2.2.1 编制情况 | 第32-33页 |
2.2.2 适用对象 | 第33页 |
2.2.3 体系介绍 | 第33-34页 |
2.2.4 评分方法及评分等级 | 第34-36页 |
2.3 两版《标准》对比总结 | 第36-37页 |
2.4 《标准》(意见稿)设计特点分析 | 第37-38页 |
2.5 《标准》(意见稿)现实指导意义 | 第38页 |
2.6 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绿色校园案例分析 | 第40-52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项目概况 | 第40-50页 |
3.2.1 同济大学文远楼 | 第40-45页 |
3.2.2 山东建筑大学 | 第45-50页 |
3.3 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以《标准》为依据的绿色校园教学空间构建 | 第52-62页 |
4.1 《标准》中与建筑学专业设计相关的评分项 | 第52-54页 |
4.2 《标准》对空间设计各阶段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 第54-60页 |
4.2.1 前期场地规划 | 第54-56页 |
4.2.2 教学建筑空间设计 | 第56-57页 |
4.2.3 教学建筑构造设计 | 第57-58页 |
4.2.4 教学建筑技术措施 | 第58-59页 |
4.2.5 教学空间景观设计 | 第59-60页 |
4.2.6 后期运营管理 | 第60页 |
4.3 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武汉工程大学(武昌校区)教学空间构建 | 第62-96页 |
5.1 高校所在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 第62-63页 |
5.1.1 武汉工程大学简介 | 第62页 |
5.1.2 武汉工程大学气候条件 | 第62-63页 |
5.2 武汉工程大学(武昌校区)教学空间构建 | 第63-93页 |
5.2.1 校区场地规划 | 第63-71页 |
5.2.2 教学建筑空间设计 | 第71-83页 |
5.2.3 教学建筑构造设计 | 第83-85页 |
5.2.4 教学建筑技术措施 | 第85-88页 |
5.2.5 教学空间景观设计 | 第88-92页 |
5.2.6 后期运营管理 | 第92-93页 |
5.3 小结 | 第93-96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96-98页 |
6.1 总结 | 第96页 |
6.2 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102-103页 |
附图 | 第103-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