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4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23页 |
·选题背景 | 第12-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3页 |
·文献综述 | 第23-31页 |
·对社会救助的研究 | 第23-29页 |
·对社会救助权的研究 | 第29-31页 |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31-34页 |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创新点 | 第32-34页 |
第2章 社会救助和社会救助权的概念辨析 | 第34-45页 |
·社会救助的概念辨析 | 第34-41页 |
·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 | 第34-35页 |
·社会救济与社会救助 | 第35-38页 |
·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 | 第38-40页 |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 | 第40页 |
·社会优抚与社会救助 | 第40-41页 |
·社会救助权的概念辨析 | 第41-45页 |
第3章 社会救助权的价值理念 | 第45-61页 |
·社会救助权的基本价值 | 第45-50页 |
·公平与效率选择论的分析 | 第45-48页 |
·社会救助权语境下公平与效率的内涵 | 第48-49页 |
·社会救助权促进公平和效率 | 第49-50页 |
·社会救助权的核心价值 | 第50-55页 |
·人性尊严是现代宪法的灵魂 | 第50-53页 |
·各国宪法对于人性尊严的规定 | 第53-54页 |
·人性尊严作为积极给付的转变 | 第54-55页 |
·社会救助权的最终价值 | 第55-61页 |
·社会救助权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 第55-56页 |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 第56-58页 |
·社会救助权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 第58-61页 |
第4章 社会救助权是宪法上的权利 | 第61-74页 |
·社会救助权属于宪法上权利的理由 | 第61-65页 |
·理论上的理由 | 第61-63页 |
·现实中的理由 | 第63-65页 |
·社会救助权作为宪法上权利的含义 | 第65-70页 |
·我国宪法层面社会救助权的状况 | 第70-74页 |
·我国宪法关于社会救助权的规定 | 第71-72页 |
·我国社会救助权宪法规范的内容分析 | 第72页 |
·我国社会救助权宪法规范的形式分析 | 第72-74页 |
第5章 我国社会救助权在具体法层面缺失表现及原因分析 | 第74-94页 |
·宪法层面上的社会救助权需要具体法层面上的实现 | 第74-77页 |
·宪法权利本身的特征决定必须向具体法层面的权利转化 | 第74-75页 |
·从宪法权利实现方式决定向具体法层面转化是必然的选择 | 第75-77页 |
·缺失的表现 | 第77-87页 |
·社会救助权利不完整 | 第77-81页 |
·社会救助权利水平较低 | 第81-84页 |
·权利实现机制不适用 | 第84-87页 |
·权利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87-94页 |
·历史的原因 | 第87-88页 |
·经济基础的原因 | 第88页 |
·法律制度的原因 | 第88-89页 |
·管理体制的原因 | 第89-91页 |
·救助政策的原因 | 第91-92页 |
·监督体制的原因 | 第92-94页 |
第6章 社会救助权从宪法层面到具体法层面的实现机制 | 第94-144页 |
·完善我国社会救助权法律体系 | 第94-103页 |
·统一社会救助规范 | 第94-96页 |
·制定社会救助法律 | 第96-101页 |
·社会救助条约在国内的实施 | 第101-103页 |
·强化社会救助法的实施机制 | 第103-116页 |
·优化社会救助管理体制 | 第103-107页 |
·规范社会救助行政执法 | 第107-109页 |
·确保社会救助基金安全 | 第109-116页 |
·构建社会救助权的司法救济机制 | 第116-144页 |
·社会救助权可司法性的理论分析 | 第116-127页 |
·社会救助权司法救济的模式选择 | 第127-136页 |
·我国社会救助权司法救济的可能路径 | 第136-144页 |
结论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156-157页 |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