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课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河流生态建设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3.1 国外概况 | 第13-15页 |
1.3.2 国内概况 | 第15页 |
1.4 课题来源及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15-16页 |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永定河概况 | 第18-24页 |
2.1 永定河生态环境及文化保护概况 | 第18-19页 |
2.2 永定河水文气象条件 | 第19-20页 |
2.3 永定河地质条件 | 第20-21页 |
2.3.1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2.3.2 地层岩性 | 第20页 |
2.3.3 物理力学性质 | 第20页 |
2.3.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1页 |
2.4 永定河文化概述 | 第21页 |
2.4.1 永定河文化的定义 | 第21页 |
2.4.2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21页 |
2.5 生态建设理念、任务及规模 | 第21-23页 |
2.6 文化调查与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 第23-24页 |
第3章 永定河堤防生态建设 | 第24-37页 |
3.1 永定河河堤防护现状 | 第24页 |
3.2 堤防生态建设的意义 | 第24-25页 |
3.3 堤防生态建设的原则 | 第25页 |
3.4 护坡生态建设工程方案 | 第25-27页 |
3.4.1 堤防生态建设工法 | 第25页 |
3.4.2 左堤生态建设方案 | 第25-26页 |
3.4.3 右堤生态建设方案 | 第26-27页 |
3.5 生态护岸设计 | 第27-35页 |
3.5.1 生态护岸形式 | 第28-34页 |
3.5.2 生态护岸景观效果 | 第34-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永定河堤内生态建设 | 第37-51页 |
4.1 河流形态多样性设计 | 第37-39页 |
4.1.1 水系设计 | 第37页 |
4.1.2 河道断面设计 | 第37-38页 |
4.1.3 水形设计 | 第38-39页 |
4.2 植被多样性设计 | 第39-44页 |
4.2.1 设计原则 | 第39-40页 |
4.2.2 土壤改良设计 | 第40-41页 |
4.2.3 植被配置模式 | 第41-42页 |
4.2.4 植被种植设计 | 第42-44页 |
4.3 河道减渗设计 | 第44-48页 |
4.3.1 减渗结构地基处理 | 第44-45页 |
4.3.2 减渗方案比选 | 第45-47页 |
4.3.3 减渗设计 | 第47-48页 |
4.4 水质改善设计 | 第48-50页 |
4.4.1 河段水系概况 | 第48页 |
4.4.2 水系水质分析 | 第48页 |
4.4.3 水质改善工艺 | 第48-49页 |
4.4.4 水质改善措施 | 第49-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生态需水量计算 | 第51-56页 |
5.1 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 | 第51-52页 |
5.1.1 水体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 | 第51-52页 |
5.1.2 绿地浇灌用水量计算方法 | 第52页 |
5.2 生态需水量计算 | 第52-54页 |
5.2.1 一次蓄水量 | 第52页 |
5.2.2 蒸发渗漏水量 | 第52-53页 |
5.2.3 维持水质的换水量 | 第53页 |
5.2.4 绿地浇灌水量 | 第53-54页 |
5.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4页 |
5.3.1 水源短缺 | 第54页 |
5.3.2 水源充足 | 第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6章 永定河文化构建 | 第56-81页 |
6.1 永定河流域物质文化 | 第56-78页 |
6.1.1 地质景观文化 | 第56页 |
6.1.2 古人类与民族文化 | 第56-58页 |
6.1.3 古村落文化 | 第58-59页 |
6.1.4 名山文化 | 第59-60页 |
6.1.5 古道交通文化 | 第60-61页 |
6.1.6 水文化 | 第61-78页 |
6.2 永定河流域非物质文化 | 第78-79页 |
6.2.1 有关永定河的诗词歌谣 | 第78页 |
6.2.2 永定河河防谚语 | 第78-7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7章 永定河文化研究分析 | 第81-86页 |
7.1 永定河流域文化遗产点分布广,种类多 | 第81页 |
7.2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 | 第81页 |
7.3 北京城的发展离不开永定河 | 第81-82页 |
7.4 永定河文化是首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82页 |
7.5 永定河河道水文化遗产保护的缺失问题 | 第82-85页 |
7.5.1 加强对捍卫着首都城市安全的永定河重要堤段的保护 | 第83页 |
7.5.2 加强对永定河地上河和堤防的保护 | 第83页 |
7.5.3 加强对永定河治导线的保护 | 第83-84页 |
7.5.4 加强对三家店引水枢纽工程的保护 | 第84页 |
7.5.5 加强对永定河上唯一的重要分洪枢纽工程的保护 | 第84页 |
7.5.6 复原极具历史文化价值文化遗产 | 第84页 |
7.5.7 金门闸遗址在北京地界内应回归管理 | 第84页 |
7.5.8 加强对永定河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水文物的保护 | 第84-85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作者简介 | 第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