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1 范围界定——西南山地 | 第9页 |
1.1.2 对象选取——传统民居及其建造工艺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研究不足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5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1.5.1 研究重难点 | 第14-15页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15-16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西南山地传统民居及其建造工艺概述 | 第17-27页 |
2.1 西南山地传统民居概况 | 第17-20页 |
2.1.1 自然与人文因素 | 第17-18页 |
2.1.2 干栏建筑 | 第18-20页 |
2.2 影响鄂西土家族吊脚楼的自然因素 | 第20-22页 |
2.2.1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2.2.2 气候环境 | 第21页 |
2.2.3 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2.3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及其建造工艺特征 | 第22-25页 |
2.3.1 平面形制 | 第22-23页 |
2.3.2 工艺特点 | 第23-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及其建造工艺传承困境与对策 | 第27-42页 |
3.1 .吊脚楼及其建造工艺传承困境 | 第27-32页 |
3.1.1 现代建造体系的影响 | 第27-30页 |
3.1.2 传统建造工艺后继无人 | 第30-31页 |
3.1.3 政府政策缺乏引导力度 | 第31-32页 |
3.2 .吊脚楼及其建造工艺传承对策 | 第32-41页 |
3.2.1 体系现代化,探索新出路 | 第32-38页 |
3.2.2 建立“名录”“协会”,保护核心关键 | 第38-40页 |
3.2.3 政府健全政策,加大引导力度 | 第40-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室内居住环境不足 | 第42-61页 |
4.1 .吊脚楼室内物理环境的缺陷 | 第42-57页 |
4.1.1 实测村落基本状况 | 第44-46页 |
4.1.2 实测仪器 | 第46-47页 |
4.1.3 实测对象 | 第47-48页 |
4.1.4 测点布置 | 第48-50页 |
4.1.5 实测结果分析 | 第50-57页 |
4.2 .吊脚楼室内生活设施落后 | 第57-59页 |
4.2.1 卫生间设施 | 第57-58页 |
4.2.2 厨房与火塘设施 | 第58-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及其建造工艺现代化 | 第61-95页 |
5.1 .典型案例分析 | 第61-69页 |
5.1.1 康万福宅 | 第61-65页 |
5.1.2 九子抱母农家乐 | 第65-68页 |
5.1.3 小结 | 第68-69页 |
5.2 .平面布局现代化 | 第69-74页 |
5.2.1 “一”字形 | 第70-71页 |
5.2.2 “L”形(钥匙头) | 第71-72页 |
5.2.3 “U”形(三合水) | 第72-74页 |
5.3 .围护结构工艺现代化 | 第74-85页 |
5.3.1 材料选择 | 第74-76页 |
5.3.2 楼地面 | 第76-78页 |
5.3.3 墙体 | 第78-82页 |
5.3.4 屋顶 | 第82页 |
5.3.5 门窗 | 第82-85页 |
5.4 .设施设备现代化 | 第85-87页 |
5.5 .实例分析 | 第87-9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结论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附录一 | 第99-101页 |
附录二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