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4.3 启示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页 |
2.1.1 城市建设用地减量增长 | 第20页 |
2.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地租理论 | 第20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2.3 精明增长理论 | 第21页 |
2.2.4 城市空间优化理论 | 第21页 |
2.2.5 均衡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安徽省城市层级划分 | 第22-36页 |
3.1 安徽省概况 | 第22-23页 |
3.1.1 自然条件概况 | 第22页 |
3.1.2 社会经济情况 | 第22-23页 |
3.2 安徽省建设用地利用变化趋势 | 第23-24页 |
3.3 安徽省城市层级划分 | 第24-36页 |
3.3.1 安徽省城市现状 | 第24-25页 |
3.3.2 城市层级划分方法选择 | 第25页 |
3.3.3 城市分层定级指标选取 | 第25-28页 |
3.3.4 主成分分析 | 第28-34页 |
3.3.5 聚类分析 | 第34页 |
3.3.6 城市层级划分结果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及用地趋势分析 | 第36-41页 |
4.1 结构分析 | 第36-39页 |
4.2 用地趋势分析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潜力分析 | 第41-45页 |
5.1 安徽省城市规模及变化情况 | 第41页 |
5.2 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水平分级 | 第41-42页 |
5.3 城市建设用地潜力测算与分析 | 第42-45页 |
5.3.1 根据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测算潜力 | 第42-44页 |
5.3.2 根据建设用地经济效益测算潜力 | 第44-45页 |
第六章 城市建设用地减量增长模式构建思考 | 第45-56页 |
6.1 差别化城市建设用地减量增长模式的构建 | 第45-46页 |
6.2 供给侧入手对城市建设用地的相关建议 | 第46-56页 |
6.2.1 严格工业用地准入门槛,增强工业用地供给弹性 | 第46-48页 |
6.2.2 完善居住用地供应体系,增加住宅用地有效供给 | 第48-50页 |
6.2.3 向地下要指标,探索立体城市 | 第50-51页 |
6.2.4 控制碳排放强度,打造低碳城市 | 第51-54页 |
6.2.5 增加绿色供给,描绘田园城市 | 第54-5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6-57页 |
7.1 安徽省城市分3个层级 | 第56页 |
7.2 不同层级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潜力有较大差距 | 第56页 |
7.3 需差别化构建城市建设用地减量增长模式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