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3页 |
1.1 猪细小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1.1.1 猪细小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第12页 |
1.1.2 猪细小病毒的主要蛋白和功能 | 第12-14页 |
1.1.3 猪细小病毒病流行病学 | 第14-15页 |
1.1.4 猪细小病毒致病机制 | 第15页 |
1.1.5 猪细小病毒病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第15-16页 |
1.1.6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 | 第16-17页 |
1.1.7 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治 | 第17页 |
1.2 自噬 | 第17-21页 |
1.2.1 自噬分类及特征 | 第18页 |
1.2.2 自噬的过程 | 第18-19页 |
1.2.3 自噬的检测 | 第19-20页 |
1.2.4 自噬的生理意义 | 第20-21页 |
1.2.5 自噬与病毒感染的相互作用 | 第21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6页 |
2.1.1 实验病毒株、细胞与菌种 | 第23页 |
2.1.2 试剂盒、工具酶、抗体以及试剂 | 第23页 |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及保存 | 第23-25页 |
2.1.4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3页 |
2.2.1 PPV感染ST细胞条件的建立 | 第26-27页 |
2.2.2 Westernblot检测PPV感染ST细胞后自噬相关蛋白的变化 | 第27-28页 |
2.2.3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PPV感染ST细胞后GFP-LC3荧光变化 | 第28-30页 |
2.2.4 透射电镜观察PPV诱导ST细胞的自噬体形成 | 第30-31页 |
2.2.5 Westernblot检测自噬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 第31页 |
2.2.6 TCID50方法检测自噬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 第31页 |
2.2.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自噬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 第31-32页 |
2.2.8 统计学分析 | 第32-33页 |
3 结果 | 第33-43页 |
3.1 PPV感染ST细胞条件的建立 | 第33-34页 |
3.1.1 PPV感染ST细胞CPE的观察 | 第33页 |
3.1.2 PPV感染ST细胞后的PCR鉴定 | 第33-34页 |
3.1.3 PPVTCID50的测定 | 第34页 |
3.2 PPV诱导ST细胞自噬的产生 | 第34-39页 |
3.2.1 Westernblot检测PPV感染ST细胞后自噬相关蛋白的变化 | 第34-37页 |
3.2.2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PPV感染ST细胞后GFP-LC3荧光变化 | 第37-38页 |
3.2.3 PPV感染ST细胞后自噬泡的电镜观察 | 第38-39页 |
3.3 自噬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 第39-43页 |
3.3.1 Westernblot分析自噬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2 病毒滴度TCID50的测定 | 第40-41页 |
3.3.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拷贝数 | 第41-43页 |
4 讨论 | 第43-47页 |
4.1 PPV病毒诱导ST细胞自噬的发生 | 第43-45页 |
4.1.1 Westernblot检测PPV感染ST细胞后自噬相关蛋白的变化 | 第43-44页 |
4.1.2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PPV感染ST细胞后GFP-LC3荧光变化 | 第44页 |
4.1.3 透射电镜分析病毒诱导自噬体的产生 | 第44-45页 |
4.2 PPV感染ST细胞引起自噬并促进其复制 | 第45-47页 |
4.2.1 Westernblot分析自噬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2 病毒滴度TCID50的检测和分析 | 第46页 |
4.2.3 PPV拷贝数的检测和分析 | 第46-47页 |
5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