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光电池论文--太阳能电池论文

倒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性能优化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专用术语注释表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介绍第12-16页
        1.2.1 钙钛矿电池发展历史介绍第12-13页
        1.2.2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及工作机理第13-16页
    1.3 影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的因素第16-23页
        1.3.1 水对钙钛矿材料的影响第16-19页
        1.3.2 温度对钙钛矿材料的影响第19-21页
        1.3.3 光照对钙钛矿材料的影响第21页
        1.3.4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第21-23页
    1.4 论文的设计思想第23-25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实验技术介绍第25-31页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5-26页
    2.2 实验相关仪器设备第26-29页
        2.2.1 SEM测试技术第26页
        2.2.2 AFM测试技术第26页
        2.2.3 XRD测试技术第26页
        2.2.4 紫外可见光光谱测试第26页
        2.2.5 J-V曲线测试分析第26-29页
    2.3 样品制备和测量第29-30页
        2.3.1 钙钛矿溶液的制备第29页
        2.3.2 电池器件的制备第29-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反溶剂的滴加时间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第31-37页
    3.1 引言第31-32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2-36页
        3.2.1 甲苯滴加时间对电池器件性能的影响第32-33页
        3.2.2 甲苯滴加时间对钙钛矿薄膜的结晶性的影响第33-34页
        3.2.3 甲苯滴加时间对钙钛矿薄膜的形貌的影响第34-36页
    3.3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通过F-AMG掺杂PCBM电子传输层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第37-43页
    4.1 引言第37-38页
    4.2 结果讨论第38-42页
        4.2.1 F-AMG的掺杂比例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第39-40页
        4.2.2 掺杂F-AMG对倒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阴极界面的影响第40-41页
        4.2.3 掺杂对薄膜光吸收的影响第41页
        4.2.4 掺杂对薄膜形貌的影响第41-42页
    4.3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五章 通过旋涂PEI修饰PCBM电子传输层及对倒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第43-48页
    5.1 引言第43-44页
    5.2 结果讨论第44-46页
        5.2.1 PEI的厚度对电池器件性能的影响第44-45页
        5.2.2 PEI界面层对薄膜光吸收的影响第45-46页
    5.3 PEI界面层对界面载流子分离的影响第46-47页
    5.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六章 少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薄膜研究第48-53页
    6.1 引言第48页
    6.2 CH_3NH_3Sn_xPb_((1-x))I_3钙钛矿薄膜制备第48-49页
    6.3 结果讨论第49-51页
        6.3.1 Sn取代对钙钛矿薄膜光吸收的影响第49-50页
        6.3.2 Sn取代对钙钛矿薄膜形貌的影响第50页
        6.3.3 Sn取代对钙钛矿薄膜晶型的影响第50-51页
    6.4 基于含Sn钙钛矿的电池器件性能第51-52页
    6.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62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62-63页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第63-64页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锂离子电池磷基负极材料研究
下一篇:被动型铷原子钟的相位处理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