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锂离子电池磷基负极材料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34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第13-18页
        1.2.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机理第14-17页
        1.2.2 锂离子电池研究关键第17页
        1.2.3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概况第17-18页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18-21页
    1.4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研究概况第21-23页
    1.5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第23-32页
        1.5.1 纳米碳材料第23-25页
        1.5.2 MXene材料第25-26页
        1.5.3 P基负极材料及研究进展第26-32页
    1.6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思路第32-34页
第2章 实验物品及测试表征方法第34-38页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设备第34-36页
        2.1.1 实验用原料和耗材第34-35页
        2.1.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第35-36页
    2.2 材料的表征方法第36-38页
第3章 红磷@膨化碳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第38-54页
    3.1 引言第38-40页
    3.2 膨化法制备膨化碳第40-41页
    3.3 膨化碳材料的性质和表征第41-45页
        3.3.1 膨化碳材料的基本形貌特征第41-43页
        3.3.2 膨化碳材料基本性质第43-45页
    3.4 红磷@膨化碳材料的制备第45-46页
    3.5 RPFC材料的电化学行为和性能第46-53页
        3.5.1 RPFC材料的电化学行为第46-50页
        3.5.2 RPFC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50-53页
    3.6 本章结论第53-54页
第4章 红磷@膨化碳电化学性能原理探究第54-74页
    4.1 引言第54-55页
    4.2 充放电反应过程分析第55-56页
    4.3 磷负载量对RPFC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第56-70页
        4.3.1 RPFC结构假设和论证第56-62页
        4.3.2 磷负载量与材料结构的关系第62-66页
        4.3.3 RPFC材料失效分析第66-70页
    4.4 RPFC复合材料中的P-O-C键第70-73页
    4.5 本章结论第73-74页
第5章 磷@MXene/CNT高倍率复合材料制备和性能第74-98页
    5.1 引言第74-75页
    5.2 材料的制备第75-77页
        5.2.1 MXene的制备第75-76页
        5.2.2 BRP磷纳米颗粒的制备第76页
        5.2.3 BRP@MXene/CNT复合材料的制备第76-77页
    5.3 材料的表征及基本性质第77-90页
        5.3.1 MXene及MXene/CNT材料的基本性质第77-80页
        5.3.2 BRP磷的基本性质第80-82页
        5.3.3 BRP@MXene/CNT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质第82-90页
    5.4 BRP@MXene/CNT复合材料的性能第90-94页
        5.4.1 BRP@MXene/CNT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第90-92页
        5.4.2 BRP@MXene/CNT复合材料的倍率性能第92-93页
        5.4.3 BRP@MXene/CNT复合材料的充放电过程第93-94页
    5.5 磷负载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第94-96页
    5.6 本章结论第96-98页
第6章 结论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12页
致谢第112-114页
研究成果及学术论文第114-116页
作者简介及导师简介第116-117页
附表第117-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合通信网络的组网技术及实现
下一篇:倒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性能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