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3-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1.2 研究状况综述与简评 | 第16-23页 |
1.2.1 思想史、哲学史范畴内的相关研究状况 | 第17-19页 |
1.2.2 政治史、社会史范畴内的相关研究状况 | 第19-21页 |
1.2.3 科技史范畴内的相关研究状况 | 第21-23页 |
1.2.4 文学史范畴内的相关研究状况 | 第23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3.1 史料佐证与逻辑分析相统一 | 第23-24页 |
1.3.2 宏观图景描绘、中观群体研究与微观案例分析相结合 | 第24页 |
1.3.3 理解与诠释的运用 | 第24-25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 第25页 |
1.5 重要概念的集中诠释与研究界限 | 第25-26页 |
1.5.1 天、人、天人关系、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感应 | 第25-26页 |
1.5.2 士、士人、儒生、文人、学者、士大夫、政治家 | 第26页 |
1.6 本文的研究难点 | 第26-27页 |
1.7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北宋之前祥瑞灾异观念及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演进 | 第29-55页 |
2.1 祥瑞概念的诠释及其在北宋前的历史演变 | 第29-35页 |
2.1.1 祥瑞概念的诠释 | 第29-31页 |
2.1.2 祥瑞概念在北宋前的历史演变 | 第31-35页 |
2.2 灾异概念的解析及北宋前的自然灾害状况 | 第35-41页 |
2.2.1 灾异概念的诠释 | 第35-37页 |
2.2.2 北宋前的自然灾害状况 | 第37-41页 |
2.3 灾异概念及天人感应思想在北宋前的历史演变 | 第41-53页 |
2.3.1 灾异思想从上古到战国的演进 | 第41-44页 |
2.3.2 天人感应论的思想渊源 | 第44-48页 |
2.3.3 天人感应论的诞生 | 第48-50页 |
2.3.4 灾异概念与天人感应论从西汉到唐、五代的演进 | 第50-53页 |
2.4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北宋政府对祥瑞现象的态度及其造成的影响 | 第55-89页 |
3.1 北宋官方对祥瑞的重视 | 第55-58页 |
3.1.1 北宋皇帝对祥瑞的重视 | 第55-56页 |
3.1.2 北宋士人对祥瑞的重视 | 第56-57页 |
3.1.3 北宋官方对祥瑞的管理 | 第57-58页 |
3.2 北宋人认为的祥瑞现象 | 第58-73页 |
3.2.1 富有神奇色彩的、罕见的自然现象 | 第58-64页 |
3.2.2 有灵气的各种神异动植物 | 第64-70页 |
3.2.3 包蕴特定文化或政治含义的人造祥瑞 | 第70-72页 |
3.2.4 具有祥瑞寓意的谣谶 | 第72-73页 |
3.3 大兴祥瑞造成的影响 | 第73-87页 |
3.3.1 对政治的影响 | 第74-80页 |
3.3.2 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第80-83页 |
3.3.3 对军务的影响 | 第83-84页 |
3.3.4 对文化外交的影响 | 第84-87页 |
3.4 小结 | 第87-89页 |
第四章 北宋皇帝及朝臣对灾异现象的应对与利用 | 第89-108页 |
4.1 北宋皇帝对灾异的应对与利用 | 第89-96页 |
4.1.1 对灾异的重视与警惧 | 第89-91页 |
4.1.2 弭灾措施 | 第91-94页 |
4.1.3 利用灾异约束臣子 | 第94-96页 |
4.2 北宋士人对灾异的利用 | 第96-103页 |
4.2.1 利用灾异制衡君权 | 第96-101页 |
4.2.2 利用灾异相互攻伐 | 第101-103页 |
4.3 天人感应思想影响下北宋政府对灾害的处理——以旱灾为例 | 第103-107页 |
4.4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五章 北宋政治家的天人关系思想分析 | 第108-131页 |
5.1 韩琦、范仲淹的天人关系思想 | 第109-113页 |
5.2 欧阳修的天人关系思想 | 第113-118页 |
5.3 王安石的天人关系思想 | 第118-122页 |
5.4 北宋其他政治家的天人关系思想 | 第122-129页 |
5.5 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六章 北宋学者的天人关系思想分析 | 第131-158页 |
6.1 三苏的天人关系思想 | 第131-137页 |
6.1.1 三苏对《洪范》的诠释 | 第131-133页 |
6.1.2 苏轼与其父、弟天人关系思想差异的原因 | 第133-137页 |
6.2 邵雍的天人关系思想 | 第137-142页 |
6.2.1 邵雍宇宙生成论中的天与人 | 第137-140页 |
6.2.2 邵雍论“后天易”中的天人关系问题 | 第140-141页 |
6.2.3 邵雍论《中庸》中的天人关系问题 | 第141-142页 |
6.3 张载的天人关系思想 | 第142-149页 |
6.3.1 “天人合一”思想 | 第143-146页 |
6.3.2 天道人性论 | 第146-148页 |
6.3.3 “为天地立心”说 | 第148-149页 |
6.4 二程的天人关系思想 | 第149-156页 |
6.4.1 天人一体思想 | 第150-153页 |
6.4.2 天理人性论 | 第153-156页 |
6.5 小结 | 第156-158页 |
第七章 北宋天人关系思想的特点 | 第158-181页 |
7.1 北宋祥瑞灾异观念的特点 | 第158-160页 |
7.1.1 北宋祥瑞观念的特点 | 第158-159页 |
7.1.2 北宋灾异观念的特点 | 第159-160页 |
7.2 北宋士人天人关系思想的特点 | 第160-164页 |
7.3 北宋诸儒诠释灾异时“自相矛盾”之现象及影响因素 | 第164-176页 |
7.3.1 北宋诸儒在诠释灾异问题上出现“自相矛盾”的四种情况 | 第165-169页 |
7.3.2 北宋诸儒诠释灾异时出现“自相矛盾”的历史因素 | 第169-176页 |
7.4 总结 | 第176-177页 |
7.5 余论 | 第177-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89页 |
致谢 | 第189-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