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中英文对照表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聚合物材料的火安全性能研究 | 第15-20页 |
1.2.1 聚合物的燃烧和阻燃机理 | 第15-16页 |
1.2.2 阻燃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 | 第16-19页 |
1.2.3 聚合物材料的火灾烟气毒性研究 | 第19-20页 |
1.3 CO氧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1 贵金属催化剂 | 第20页 |
1.3.2 过渡金属氧化物 | 第20-21页 |
1.4 二维石墨烯和三维石墨烯的制备及应用 | 第21-28页 |
1.4.1 二维石墨烯材料 | 第21-22页 |
1.4.2 三维石墨烯材料(3DGMs) | 第22-24页 |
1.4.3 二维石墨烯和三维石墨烯材料的焦耳热特性 | 第24-28页 |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内容及意义 | 第28-31页 |
第二章 介孔SiO_2-GNS杂化材料对改善环氧树脂阻燃性能的影响 | 第31-45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2-34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32页 |
2.2.2 仪器与表征 | 第32-33页 |
2.2.3 GO和GNS的制备 | 第33页 |
2.2.4 SiO_2-GNS的制备 | 第33-34页 |
2.2.5 环氧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3页 |
2.3.1 GO,SiO_2 and SiO_2-GNS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34-38页 |
2.3.2 环氧和环氧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 第38-39页 |
2.3.3 环氧和环氧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 第39-41页 |
2.3.4 阻燃机理分析 | 第41-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双金属氧化物杂化物的制备及其在环氧树脂中的火安全应用 | 第45-69页 |
3.1 引言 | 第45-47页 |
3.2 SnO_2纳米线在MnO_2纳米片上的自组装:一种新型1/2D杂化结构,用于提高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的火安全性能 | 第47-57页 |
3.2.1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3.2.2 结果和讨论 | 第49-57页 |
3.2.3 本节小结 | 第57页 |
3.3 双金属锰铜氧化物杂化物的制备及其对环氧树脂的火安全性能影响 | 第57-67页 |
3.3.1 实验部分 | 第57-58页 |
3.3.2 结果与讨论 | 第58-66页 |
3.3.3 本节小结 | 第66-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金属氧化物/还原氧化石墨烯杂化物在降低环氧树脂燃烧烟气毒性中的应用研究 | 第69-79页 |
4.1 引言 | 第69-7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0-71页 |
4.2.1 实验原材料 | 第70页 |
4.2.2 仪器与表征 | 第70页 |
4.2.3 GO和rGO的制备 | 第70页 |
4.2.4 MO-rGO的制备 | 第70-71页 |
4.2.5 环氧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7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1-77页 |
4.3.1 GO、rGO、MO、MO-rGO的表征 | 第71-74页 |
4.3.2 热稳定性能和燃烧性能 | 第74-77页 |
4.4 结论 | 第77-79页 |
第五章 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表征及焦耳加热特性 | 第79-89页 |
5.1 前言 | 第7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9-80页 |
5.2.1 实验原料 | 第79页 |
5.2.2 仪器与表征 | 第79-80页 |
5.2.3 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 | 第8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0-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金属化合物/石墨烯气凝胶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CO在焦耳热作用下的催化氧化 | 第89-103页 |
6.1 前言 | 第89-90页 |
6.2 焦耳热型银/石墨烯气凝胶整体式催化剂用于一氧化碳氧化 | 第90-95页 |
6.2.1 实验部分 | 第90-92页 |
6.2.2 结果与讨论 | 第92-94页 |
6.2.3 本节小结 | 第94-95页 |
6.3 焦耳热效应对Cu-BTC衍生的铜/石墨烯气凝胶的CO氧化作用研究 | 第95-101页 |
6.3.1 实验部分 | 第95-96页 |
6.3.2 结果和讨论 | 第96-101页 |
6.3.3 本节小结 | 第10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03-105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03-104页 |
7.2 贡献 | 第104页 |
7.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