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教育机构建筑及科学研究机构建筑论文--高等学校论文

当代高校教学楼多层次的开放性设计探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高校扩招与高校建筑快速发展第11-12页
        1.1.2 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变第12页
        1.1.3 大学校园向社会开放的趋势第12-13页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第13-16页
        1.2.1 高校教学楼的定义与分类第13-14页
        1.2.2 开放性第14-15页
        1.2.3 研究范围第15-16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页
        1.3.1 研究目的第16页
        1.3.2 研究意义第16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1页
        1.4.1 关于高校建筑的国内外研究第16-20页
        1.4.2 关于建筑开放性的国内外研究第20-21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1-23页
        1.5.1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5.2 研究框架第22-23页
第二章 大学教学楼的发展及开放性理论概述第23-48页
    2.1 高校教学楼发展概述第23-31页
        2.1.1 国外高校教学楼的发展第23-27页
        2.1.2 我国高校教学楼的发展第27-31页
    2.2 高校教学楼的发展趋势第31-34页
        2.2.1 集约化和功能复合化第31-33页
        2.2.2 人性化和智能化第33-34页
        2.2.3 开放化第34页
    2.3 高校教学楼开放性动因第34-38页
        2.3.1 高校建设的自身发展需求第34-35页
        2.3.2 大学社会职能的拓展第35-37页
        2.3.3 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转变第37页
        2.3.4 大学生需求变化的影响第37-38页
    2.4 教学楼开放性理论的支撑体系第38-40页
        2.4.1 开放的前提——整体性第39页
        2.4.2 开放的方法——系统性第39-40页
        2.4.3 开放的目标——适应性第40页
    2.5 教学楼开放性的层次第40-47页
        2.5.1 教学楼的对内开放第40-43页
        2.5.2 教学楼的对外开放第43-46页
        2.5.3 设计过程的开放第46-47页
    2.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基于对内开放层次的教学楼室内空间设计第48-80页
    3.1 教学楼室内空间概述第48-53页
        3.1.1 教室单元空间第48-50页
        3.1.2 公共空间第50-53页
    3.2 室内空间开放性设计原则第53-57页
        3.2.1 功能复合性原则第53-54页
        3.2.2 空间渗透性原则第54-56页
        3.2.3 空间人性化原则第56-57页
    3.3 教室单元空间开放性塑造第57-63页
        3.3.1 合理的教室配置第57-59页
        3.3.2 开放化的座椅布置第59-61页
        3.3.3 多元的空间组织第61-63页
    3.4 公共空间开放性塑造第63-79页
        3.4.1 室内公共空间界面的消解第63-68页
        3.4.2 多义空间的嵌入第68-77页
        3.4.3 动态的空间组织第77-79页
    3.5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四章 基于内外开放层次并存的教学楼室外空间设计第80-102页
    4.1 教学楼室外空间概述第80-85页
        4.1.1 教学楼室外空间分类第80-83页
        4.1.2 教学楼室外空间开放性影响因素第83-85页
    4.2 教学楼室外空间开放性设计原则第85-87页
        4.2.1 外部空间公共化原则第85-86页
        4.2.2 行为多样性原则第86-87页
        4.2.3 可感知性原则第87页
    4.3 教学楼室外空间开放性塑造第87-101页
        4.3.1 室外界面的消解第87-91页
        4.3.2 室外空间的动态组织第91-94页
        4.3.3 室外空间的可进入第94-97页
        4.3.4 适宜的空间尺度第97-101页
    4.4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五章 基于对外开放层次的教学楼规划与管理设计第102-118页
    5.1 基于学科交叉互补的教学楼整体规划第102-110页
        5.1.1 教学楼之间的整合第102-106页
        5.1.2 教学楼与校园其他功能的整合第106-110页
    5.2 基于对外开放的可达性规划第110-113页
        5.2.1 步行方式下至教学楼的可达距离第111页
        5.2.2 其它出行方式下的至教学楼的可达距离第111-112页
        5.2.3 适宜教学楼可达性的校园规模第112-113页
    5.3 基于对外开放的开放化管理第113-117页
        5.3.1 教学楼对外开放层级划分第114-115页
        5.3.2 人群向度上的开放管理第115页
        5.3.3 时间向度上的开放管理第115页
        5.3.4 开放化教学楼管理的实现方式第115-117页
    5.4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结语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3页
附录第123-166页
    附录一: 调查问卷样卷第123-125页
    附录二: 国外高校教学楼优秀案例第125-148页
    附录三: 国内高校教学楼优秀案例第148-166页
致谢第166-167页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第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华南地区高校教学楼非正式学习空间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父母心理控制、自尊异质性与拒绝敏感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