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旅客运输论文--地铁过轨运输论文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地铁站旅客换乘模型的构建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1-14页
        1.2.1 虚拟现实技术第11-12页
        1.2.2 静态导引标识系统研究综述第12-13页
        1.2.3 行人交通仿真模型相关研究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 论文结构第16-18页
第2章 VR行人仿真实现方法介绍及相关软件的概述第18-37页
    2.1 VR技术应用于地铁站旅客换乘仿真的方法研究第18-19页
    2.2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第19-23页
        2.2.1 VR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概述第19-21页
        2.2.2 VR场景构建软件介绍第21-23页
    2.3 AnyLogic行人交通仿真软件概述第23-30页
        2.3.1 AnyLogic仿真平台介绍第24-27页
        2.3.2 行人交通模块介绍第27页
        2.3.3 相关评价技术第27-30页
    2.4 导引标识空间位置优化方法概述第30-36页
        2.4.1 导引标识的概念第30-32页
        2.4.2 换乘导引标识要素分析第32-33页
        2.4.3 导引标识的空间位置研究分析第33-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AnyLogic建模仿真和评价第37-63页
    3.1 前期实地调研第37-46页
        3.1.1 地铁设施布局和设施调研第38-39页
        3.1.2 基础行人交通参数调研第39-44页
        3.1.3 “后海站”换乘导引标识调研第44-46页
    3.2 换乘导引标识的高度优化第46-48页
        3.2.1 导引标识优化后对行人的影响第47-48页
    3.3 建立基础仿真模型第48-58页
        3.3.1 建立交通环境模型第48-54页
        3.3.2 建立行人逻辑模型第54-57页
        3.3.3 导引标识的建立第57-58页
    3.4 基础评估第58-62页
        3.4.1 流量、密度、速度三参数获取第58-61页
        3.4.2 获取仿真系统内旅客的时空信息第61-62页
    3.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4章 3DSMAX建模第63-68页
    4.1 制作基础模型第64页
    4.2 模型的优化第64-65页
    4.3 导引标识的构建第65-66页
    4.4 模型的展开以及渲染烘焙第66-67页
    4.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5章 虚拟现实综合建模及场景呈现第68-82页
    5.1 VRP编辑器构建VR模型第69-70页
        5.1.1 AnyLogic、3DSMax和VRP的对接第69-70页
    5.2 VR场景三大功能的开发第70-77页
        5.2.1 旅客真实换乘场景再现功能第70-73页
        5.2.2 场景漫游功能第73-74页
        5.2.3 交互体验功能第74-77页
    5.3 VR场景的呈现及用户体验第77-81页
        5.3.1 CAVE播放VR场景以及用户体验第77-78页
        5.3.2 邀请体验用户进行场景体验第78-79页
        5.3.3 导引标识优化前后模拟换乘体验第79-81页
    5.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2-85页
    6.1 研究成果第82页
    6.2 创新点第82-83页
    6.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第83-85页
        6.3.1 局限性第83页
        6.3.2 研究展望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7页
附录第87-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路面不平度的爆炸螺栓疲劳评估
下一篇:地铁运营维保飞行器的安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