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8-56页 |
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概述 | 第18-20页 |
1.2 典型POPs的结构与特性 | 第20-26页 |
1.2.1 多环芳烃 | 第20-22页 |
1.2.2 多氯联苯 | 第22-23页 |
1.2.3 多氯萘 | 第23-24页 |
1.2.4 六氯苯 | 第24-26页 |
1.3 典型POPs的毒性 | 第26-28页 |
1.3.1 多环芳烃的毒性 | 第26页 |
1.3.2 多氯联苯的毒性 | 第26-27页 |
1.3.3 多氯萘的毒性 | 第27-28页 |
1.3.4 六氯苯的毒性 | 第28页 |
1.4 典型POPs的来源 | 第28-43页 |
1.4.1 有意生产的工业品POPs(IP-POPs)的排放 | 第28-32页 |
1.4.2 非故意产生的POPs(UP-POPs)的排放 | 第32-42页 |
1.4.3 电子垃圾拆解排放(e-waste POPs, EW-POPs) | 第42-43页 |
1.5 典型POPs的环境行为 | 第43-44页 |
1.5.1 大气迁移 | 第43页 |
1.5.2 土壤-大气交换 | 第43-44页 |
1.5.3 大气中浓度与温度的关系 | 第44页 |
1.6 UP-POPs的研究现状 | 第44-51页 |
1.6.1 UP-POPs的排放因子研究 | 第44-46页 |
1.6.2 UP-POPs的排放清单研究 | 第46-47页 |
1.6.3 UP-POPs的污染现状研究 | 第47-51页 |
1.7 分子标志物 | 第51-53页 |
1.7.1 左旋葡聚糖、半乳聚糖及甘露聚糖 | 第51-53页 |
1.7.2 有机碳与元素碳 | 第53页 |
1.8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53-54页 |
1.9 研究内容 | 第54-56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56-68页 |
2.1 样品采集 | 第56-57页 |
2.1.1 采样点介绍 | 第56页 |
2.1.2 大气样品采集 | 第56-57页 |
2.2 样品处理与分析 | 第57-66页 |
2.2.1 材料准备 | 第57-58页 |
2.2.2 试剂与标准品 | 第58-60页 |
2.2.3 样品前处理 | 第60-62页 |
2.2.4 仪器分析 | 第62-65页 |
2.2.5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65-66页 |
2.3 滤膜样品中有机碳(OC)与元素碳(EC)分析 | 第66页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6-68页 |
2.4.1 后向气团轨迹分析 | 第66页 |
2.4.2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 | 第66-67页 |
2.4.3 卫星火点 | 第67-68页 |
第3章 宁波大气中多环芳烃及分子标志物的污染特征 | 第68-92页 |
3.1 大气中PAHs的污染特征 | 第68-76页 |
3.1.1 PAHs的污染水平 | 第68-70页 |
3.1.2 PAHs的组成特征 | 第70-71页 |
3.1.3 季节趋势 | 第71-76页 |
3.2 大气中脱水单糖的污染特征 | 第76-78页 |
3.3 大气中OC、EC的污染特征 | 第78-79页 |
3.4 生物质燃烧对颗粒态PAHs的贡献 | 第79-90页 |
3.4.1 左旋葡聚糖与颗粒态PAHs相关性分析 | 第80-81页 |
3.4.2 基于PAHs/Lev比值的估算方法 | 第81-87页 |
3.4.3 基于正矩阵因数分解(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的估算方法 | 第87-90页 |
3.4.4 基于PAHs/Lev比值估算方法的局限性 | 第9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4章 宁波大气中多氯联苯的污染特征 | 第92-124页 |
4.1 大气中非故意产生的四氯联苯(PCB47/48/75, 51, 68) | 第92-116页 |
4.1.1 PCB47+48+75、PCB51及PCB68的确认 | 第93-97页 |
4.1.2 大气中多氯联苯浓度水平及组成 | 第97-109页 |
4.1.3 季节变化及影响因子 | 第109-111页 |
4.1.4 可能的来源 | 第111-116页 |
4.1.5 毒理学影响 | 第116页 |
4.2 典型Aroclor PCBs的污染特征 | 第116-121页 |
4.2.1 典型Aroclor PCBs的浓度水平 | 第117-118页 |
4.2.2 典型Aroclor PCBs的来源解析 | 第118-12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21-124页 |
第5章 宁波大气中多氯萘及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特征 | 第124-142页 |
5.1 多氯萘的污染特征 | 第124-133页 |
5.1.1 浓度水平与季节特征 | 第124-127页 |
5.1.2 PCNs组成特征 | 第127-131页 |
5.1.3 相关性分析 | 第131页 |
5.1.4 PCNs的源解析 | 第131-133页 |
5.2 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特征 | 第133-140页 |
5.2.1 HCB | 第134-135页 |
5.2.2 HCH | 第135-137页 |
5.2.3 DDTs | 第137-14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6章 主要结论、创新与展望 | 第142-14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42-143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143页 |
6.3 展望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68页 |
致谢 | 第168-17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