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凹陷花港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6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外数值沉积模拟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2 国内数值沉积模拟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区难点问题 | 第13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3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6-23页 |
2.1 构造特征 | 第16-17页 |
2.2 地层特征 | 第17页 |
2.3 沉积特征 | 第17-21页 |
2.4 岩石学特征 | 第21页 |
2.5 油气藏特征 | 第21-22页 |
2.6 勘探历史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沉积数值定量模拟单因素分析 | 第23-47页 |
3.1 数值沉积定量模拟原理和实验平台 | 第24-26页 |
3.2 古地貌形态 | 第26-30页 |
3.2.1 古地貌形态参数的选取依据 | 第26页 |
3.2.2 参数赋值及实验方法 | 第26页 |
3.2.3 结果分析 | 第26-30页 |
3.3 沉积物供给量 | 第30-33页 |
3.3.1 沉积物供给量参数的选取依据 | 第30页 |
3.3.2 参数赋值及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3.3.3 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3.4 物源距离 | 第33-38页 |
3.4.1 物源距离参数的选取依据 | 第33-34页 |
3.4.2 参数赋值及实验方法 | 第34页 |
3.4.3 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3.5 陆源碎屑物质搬运方式 | 第38-43页 |
3.5.1 陆源碎屑物质参数的选取依据 | 第38页 |
3.5.2 参数赋值及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3.5.3 结果分析 | 第39-43页 |
3.6 波浪改造作用 | 第43-47页 |
3.6.1 波浪改造参数的选取依据 | 第43页 |
3.6.2 参数赋值及实验方法 | 第43页 |
3.6.3 结果分析 | 第43-47页 |
第四章 研究区数值沉积模拟的主要控制因素 | 第47-56页 |
4.1 基本几何参数 | 第47-48页 |
4.2 研究区古地貌 | 第48-49页 |
4.3 沉积物供给量 | 第49-50页 |
4.4 沉积物物质组成 | 第50-51页 |
4.5 物源方向 | 第51-52页 |
4.6 湖平面升降变化 | 第52页 |
4.7 水体含沙量 | 第52-53页 |
4.8 搬运方式 | 第53页 |
4.9 季节变化 | 第53-54页 |
4.10 湖浪及风暴浪 | 第54-56页 |
第五章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拟结果 | 第56-69页 |
5.1 研究区沉积物的演化 | 第56-60页 |
5.1.1 总沉积物的分布演化特征 | 第56-57页 |
5.1.2 砂质的分布演化特征 | 第57-58页 |
5.1.3 粉砂质分布演化特征 | 第58-59页 |
5.1.4 泥质分布演化特征 | 第59-60页 |
5.2 物源方向的讨论 | 第60-69页 |
5.2.1 仅存在西部物源的情况 | 第61-63页 |
5.2.2 仅存在东部物源的情况 | 第63-66页 |
5.2.3 存在东、西部双物源的情况 | 第66-69页 |
第六章 西湖凹陷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展布 | 第69-74页 |
6.1 沉积环境 | 第69页 |
6.2 沉积相分析 | 第69页 |
6.3 数值模拟的沉积相展布 | 第69-74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