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声波的唇读内容识别与身份认证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主要问题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 | 第16-18页 |
1.4 本文工作 | 第18-20页 |
1.4.1 基于超声波的唇读内容识别 | 第18-19页 |
1.4.2 基于超声波的唇读身份认证 | 第19-20页 |
1.5 本文组织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相关工作 | 第22-26页 |
2.1 唇读内容识别技术 | 第22-23页 |
2.1.1 基于图像的唇语识别技术 | 第22-23页 |
2.1.2 基于无线信号的唇读技术 | 第23页 |
2.2 身份认证技术 | 第23-25页 |
2.2.1 基于图形字母密码的认证方法 | 第23-24页 |
2.2.2 基于生理特征的认证方法 | 第24页 |
2.2.3 基于行为习惯的认证方法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基于超声波的口部运动检测技术探索 | 第26-40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移动端的超声波通信 | 第26-27页 |
3.3 多普勒效应 | 第27-29页 |
3.4 基于包络的测量-信号干涉现象 | 第29-31页 |
3.5 环境干扰分析与去除 | 第31-38页 |
3.5.1 干扰源成分分析 | 第32-33页 |
3.5.2 带外滤波 | 第33-34页 |
3.5.3 自适应滤波 | 第34-37页 |
3.5.4 部分多径效应消除 | 第37-3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基于超声波的唇读内容识别系统 | 第40-58页 |
4.1 引言 | 第40-43页 |
4.1.1 动机与问题描述 | 第40-41页 |
4.1.2 技术难点 | 第41页 |
4.1.3 系统设计 | 第41-43页 |
4.2 口部运动检测 | 第43-47页 |
4.2.1 口型基元库选取 | 第43-44页 |
4.2.2 信号分割 | 第44-45页 |
4.2.3 频移检测 | 第45-47页 |
4.3 连续唇读 | 第47-51页 |
4.3.1 语言模型训练 | 第48页 |
4.3.2 语法规则构建 | 第48-49页 |
4.3.3 基于上下文的纠错 | 第49-50页 |
4.3.4 句子识别 | 第50-51页 |
4.4 系统评估与分析 | 第51-57页 |
4.4.1 实验环境及样本信息 | 第52页 |
4.4.2 基本口型识别准确性 | 第52-54页 |
4.4.3 分割准确性 | 第54页 |
4.4.4 语言模型的有效性 | 第54-55页 |
4.4.5 个体差异对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4.4.6 距离和方向对系统的影响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基于超声波的唇读身份认证系统 | 第58-76页 |
5.1 引言 | 第58-61页 |
5.1.1 动机与问题描述 | 第58-59页 |
5.1.2 技术难点 | 第59-60页 |
5.1.3 系统设计 | 第60-61页 |
5.2 基于包络的特征提取 | 第61-66页 |
5.2.1 包络差异测量 | 第62-64页 |
5.2.2 说话节奏检测 | 第64-65页 |
5.2.3 持续时间检测 | 第65-66页 |
5.3 分类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 第66-69页 |
5.3.1 训练样本采集 | 第66-67页 |
5.3.2 分类器训练与应用 | 第67-69页 |
5.4 系统实现与评估 | 第69-75页 |
5.4.1 实验环境及样本信息 | 第69-70页 |
5.4.2 不同口型的影响 | 第70-73页 |
5.4.3 防攻击的鲁棒性 | 第73-74页 |
5.4.4 环境干扰的影响 | 第74页 |
5.4.5 样本数量的影响 | 第74-75页 |
5.4.6 不同年龄段的性能测试 | 第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80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76-7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7-80页 |
6.2.1 超声波成像技术的探索 | 第77-78页 |
6.2.2 其他语言适用性探究 | 第78页 |
6.2.3 多用户同步唇读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简历与科研成果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