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符号说明 | 第8-9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27页 |
| 一、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第9-15页 |
| 1 对病名的认识 | 第9页 |
| 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9-11页 |
| 2.1 肾气虚惫 | 第9-10页 |
| 2.2 风寒湿邪痹阻 | 第10页 |
| 2.3 跌扑闪挫及劳损 | 第10-11页 |
| 3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治疗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 3.1 方药治疗 | 第11-12页 |
| 3.2 针灸治疗 | 第12-13页 |
| 3.3 推拿治疗 | 第13页 |
| 3.4 针刀治疗 | 第13-15页 |
| 二、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第15-23页 |
| 1 腰椎间盘的解剖结构 | 第15页 |
| 2 相关的解剖结构 | 第15-16页 |
| 3 发病原因 | 第16-17页 |
| 3.1 退变 | 第16页 |
| 3.2 个人差异 | 第16页 |
| 3.3 生理发育 | 第16页 |
| 3.4 外力作用 | 第16页 |
| 3.5 职业因素 | 第16-17页 |
| 3.6 感受寒湿 | 第17页 |
| 3.7 其他因素 | 第17页 |
| 4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痛的机制 | 第17-18页 |
| 4.1 机械性压迫 | 第17页 |
| 4.2 神经根炎症反应学说 | 第17-18页 |
| 4.3 自身免疫学说 | 第18页 |
| 5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第18-23页 |
| 5.1 保守治疗 | 第18-20页 |
| 5.2 手术治疗 | 第20-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27页 |
| 前言 | 第27-31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1-49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31-32页 |
| 1.1 病例来源: | 第31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31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31-32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32页 |
| 1.5 脱落标准 | 第32页 |
| 2 治疗方法 | 第32-34页 |
| 2.1 围手术期间准备 | 第32页 |
| 2.2 手术器械、体位及麻醉 | 第32-33页 |
| 2.3 椎间孔镜手术术中操作 | 第33页 |
| 2.4 术后一般治疗 | 第33页 |
| 2.5 分组方法 | 第33页 |
| 2.6 治疗方法 | 第33-34页 |
| 3 不良事件及处理 | 第34-35页 |
| 4 临床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方法 | 第35页 |
| 4.1 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 第35页 |
| 4.2 参考《日本骨科学会(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 | 第35页 |
| 4.3 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 | 第35页 |
| 4.4 MacNab优良率:评估术后患者治疗效果 | 第35页 |
| 5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 6 统计学分析 | 第36页 |
| 7 结果 | 第36-40页 |
| 7.1 术前比较 | 第36-37页 |
| 7.2 两组并发症情况 | 第37页 |
| 7.3 两组疗效对比 | 第37-40页 |
| 8 讨论 | 第40-47页 |
| 8.1 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依据 | 第40页 |
| 8.2 超微针刀闭合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恢复期疼痛中医骨伤理论依据 | 第40-41页 |
| 8.3 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恢复期疼痛现代医学分析 | 第41-42页 |
| 8.4 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恢复期疼痛目前治疗 | 第42-43页 |
| 8.5 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恢复期疼痛的康复治疗 | 第43-44页 |
| 8.6 超微针刀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恢复期疼痛的临床分析 | 第44-45页 |
| 8.7 超微针刀作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恢复期疼痛背部俞穴选择中医理论基础 | 第45-46页 |
| 8.8 超微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恢复期疼痛现代医学研究 | 第46-47页 |
| 9 结论 | 第47页 |
| 10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47-49页 |
| 10.1 存在的问题 | 第47-48页 |
| 10.2 展望 | 第48-49页 |
| 结语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 致谢 | 第59-61页 |
| 附录 | 第61-65页 |
| 个人简介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