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东山岛过冬自然村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2页
    1.1 研究背景和课题来源第17-19页
        1.1.1 研究背景第17-18页
        1.1.2 课题来源第18-19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1.2.1 研究目的第19页
        1.2.2 研究意义第19-20页
    1.3 相关概念诠释第20-23页
        1.3.1 传统聚落(传统村落)第20页
        1.3.2 民居第20页
        1.3.3 历史建筑第20-21页
        1.3.4 形态第21页
        1.3.5 保护与更新第21-22页
        1.3.6 再利用与展示第22页
        1.3.7 系统科学相关概念第22-23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3-26页
        1.4.1 国外有关研究现状第23-25页
        1.4.2 国内有关研究现状第25-26页
    1.5 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第26-32页
        1.5.1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5.2 研究内容第27-31页
        1.5.3 研究框架第31-32页
第二章 过冬村的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第32-42页
    2.1 自然环境概况第32-34页
        2.1.1 冬古村的地理气候特征第32页
        2.1.2 冬古村的物产资源第32-33页
        2.1.3 过冬村的区位简介第33-34页
    2.2 历史沿革第34-38页
        2.2.1 过冬自然村的来源第34-35页
        2.2.2 其他自然村的来源第35-36页
        2.2.3 姓氏源流第36页
        2.2.4 冬古村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第36-38页
    2.3 民俗文化第38-41页
        2.3.1 当地戏剧——东山歌册第38-39页
        2.3.2 当地美食第39页
        2.3.3 民俗信仰与传统节日第39-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过冬村的聚落空间结构特征第42-56页
    3.1 过冬村聚落的选址分析第42-45页
        3.1.1 地理环境的考量第42-43页
        3.1.2 血缘关系的重视第43页
        3.1.3 风水理论的影响第43-45页
    3.2 过冬村聚落的朝向分析第45-47页
    3.3 过冬村聚落的布局分析第47-51页
        3.3.1 过冬村聚落布局的特征第47-48页
        3.3.2 过冬村聚落布局的影响因素第48-51页
    3.4 过冬村聚落的空间结构分析第51-55页
        3.4.1 点——过冬村聚落中的节点第51-52页
        3.4.2 线——过冬村聚落中的街巷系统第52-54页
        3.4.3 面——过冬村聚落中的功能分区第54-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过冬村传统建筑的形态特征第56-80页
    4.1 过冬村传统建筑的类型第56-62页
        4.1.1 民居第56-59页
        4.1.2 宗祠第59-60页
        4.1.3 庙宇第60-62页
    4.2 过冬村传统建筑的平面构成型制第62-64页
        4.2.1 单开间(竹竿厝)第62-63页
        4.2.2 三合院(爬狮)第63页
        4.2.3 单边护龙第63页
        4.2.4 四合院第63-64页
        4.2.5 三座落第64页
    4.3 过冬村传统建筑的建造体系第64-68页
        4.3.1 过冬村传统建筑的材料第64-67页
        4.3.2 过冬村传统建筑的结构第67-68页
    4.4 过冬村传统建筑的建筑构件第68-77页
        4.4.1 屋顶第68-72页
        4.4.2 门窗第72-73页
        4.4.3 柱廊第73页
        4.4.4 栏杆第73-74页
        4.4.5 铺装第74-75页
        4.4.6 台基第75-77页
    4.5 过冬村传统建筑的装饰要素第77-79页
        4.5.1 石雕第77页
        4.5.2 剪瓷雕第77-78页
        4.5.3 灰塑第78-79页
    4.6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过冬村的现状分析第80-95页
    5.1 过冬村的现状评估第80-86页
        5.1.1 建筑楼层数评估第80-81页
        5.1.2 建筑年代评估第81页
        5.1.3 建筑结构类型评估第81-82页
        5.1.4 建筑质量评估第82-84页
        5.1.5 建筑风貌与历史文化价值评估第84页
        5.1.6 道路与街巷界面评估第84-86页
    5.2 过冬村的现状问题总结第86-93页
        5.2.1 聚落的空废化第86-87页
        5.2.2 建筑的残损第87页
        5.2.3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第87-90页
        5.2.4 不合理的改建、加建第90-91页
        5.2.5 临时搭建与建筑废墟第91-92页
        5.2.6 新建现代民居第92-93页
    5.3 过冬村的发展机遇第93-94页
    5.4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六章 过冬村的保护与更新第95-124页
    6.1 保护更新的目标、方法和原则第95-97页
        6.1.1 保护更新的目标第95页
        6.1.2 保护更新的方法第95-96页
        6.1.3 保护更新的原则第96-97页
    6.2 聚落空间结构规划第97-99页
    6.3 聚落保护区划第99-103页
        6.3.1 保护区划分级第99-101页
        6.3.2 保护区域的管控要求第101-103页
    6.4 聚落内建筑的保护更新第103-110页
        6.4.1 建筑的保护更新分级第103-104页
        6.4.2 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要求第104-105页
        6.4.3 重要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第105-106页
        6.4.4 一般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第106页
        6.4.5 单体建筑的修缮措施第106-108页
        6.4.6 新建现代建筑的整治改造措施第108-110页
    6.5 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第110-112页
        6.5.1 古树名木的保护第110-111页
        6.5.2 古井的保护第111-112页
    6.6 聚落公共空间的更新第112-116页
        6.6.1 道路街巷的更新第112页
        6.6.2 公共设施的更新第112-114页
        6.6.3 聚落内绿地的更新第114-116页
    6.7 聚落活化策略第116-122页
        6.7.1 村民参与建设第116-118页
        6.7.2 聚落资源的再利用与展示第118-122页
    6.8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第七章 结语第124-126页
    7.1 研究结论第124-125页
        7.1.1 传统聚落系统的生成、演化、衰亡第124页
        7.1.2 过冬村传统聚落的形态特征与现状第124-125页
        7.1.3 过冬村传统聚落的保护更新策略第125页
    7.2 问题与不足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2页
    一 主题书籍类第126-127页
    二 期刊杂志类第127-129页
    三 学术论文类第129-130页
    四 其他引用类第130-132页
附录第132-139页
致谢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旧城商住混合街区公共空间重构--以合肥七桂塘街区为例
下一篇:以“城市修补”与“有机更新”为指导思想的重塑老城活力设计研究--以厦门市成功大道厦港片区设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