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溶磷细菌的筛选及其对大豆促生效果的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8页
    1. 土壤中磷素作用及利用现状第13页
    2. 磷素的生物学意义第13-18页
        2.1 磷素的生物化学循环第13-14页
        2.2 土壤中磷素形态第14-16页
        2.3 土壤中磷的转化第16页
        2.4 植物体内磷的营养功能第16-18页
            2.4.1 植物体内的磷含量、形态和分布第16-17页
            2.4.2 磷是主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部分第17页
            2.4.3 磷参与光合作用的调节以及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转化第17页
            2.4.4 提高作物对外界环境的抗逆性第17-18页
        2.5 作物对磷的吸收第18页
    3. 溶磷微生物研究进展第18-23页
        3.1 溶磷微生物的发现第18-19页
        3.2 溶磷微生物的种类第19-20页
            3.2.1 溶磷细菌第19页
            3.2.2 溶磷真菌第19-20页
            3.2.3 放线菌第20页
        3.3 土壤中溶磷微生物的数量及生态分布第20-21页
            3.3.1 溶磷微生物的数量第20页
            3.3.2 溶磷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生态分布第20-21页
        3.4 溶磷微生物溶无机磷机制第21-22页
        3.5 国外关于溶磷微生物研究和利用概况第22页
        3.6 我国对溶磷微生物的研究和利用情况第22-23页
    4. 溶磷菌的研究方法第23-24页
        4.1 筛选方法研究第23页
        4.2 溶磷效果的测定方法第23-24页
    5. 微生物与矿物相互作用概况第24-25页
        5.1 磷矿利用现况第24页
        5.2 溶磷微生物提高磷矿粉肥效第24-25页
    6. 溶磷微生物对作物促生作用研究第25-26页
    7.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第26-28页
        7.1 研究目的第26-27页
        7.2 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二章 溶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第28-41页
    1. 材料第28-30页
        1.1 供试土样第28页
        1.2 培养基第28-29页
        1.3 主要仪器设备第29页
        1.4 主要试剂第29-30页
    2. 方法第30-34页
        2.1 溶磷菌的分离、筛选及纯化第30页
        2.2 溶磷菌的鉴定第30-34页
            2.2.1 溶磷菌的形态观察第30-31页
            2.2.2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第31页
            2.2.3 生理生化试验第31-32页
            2.2.4 溶磷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第32-34页
                2.2.4.1 菌株DNA提取第32-33页
                2.2.4.2 菌株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第33-34页
                2.2.4.3 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第34页
        2.3 溶磷细菌产吲哚乙酸(IAA)及产铁载体的定性检测第3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4-39页
        3.1 溶磷菌的分离筛选第34-35页
        3.2 菌株鉴定第35-38页
            3.2.1 菌株的形态观察及革兰氏染色第35-36页
            3.2.2 生理生化特征第36页
            3.2.3 溶磷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第36-38页
        3.3 溶磷细菌产吲哚乙酸(IAA)及产铁载体的能力第38-39页
    4. 讨论第39-40页
    5. 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不同菌株溶磷效果比较及分泌有机酸含量测定第41-53页
    1 材料第41-42页
        1.1 供试菌株第41页
        1.2 培养基第41页
        1.3 主要试剂第41-42页
            1.3.1 测速效磷试剂及配制第41-42页
            1.3.2 有机酸测定试剂第42页
    2 方法第42-44页
        2.1 溶磷菌对CA_3(PO_4)_2的溶解测定第42-43页
            2.1.1 固体培养条件下溶磷能力测定第42页
            2.1.2 液体培养条件下溶磷能力第42-43页
        2.2 溶磷菌对氟磷灰石的溶解测定第43页
        2.3 溶磷菌分泌有机酸含量的测定第43-44页
        2.4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第44页
        2.5 数据处理第4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4-51页
        3.1 溶磷菌对CA_3(PO_4)_2的溶解能力第44-48页
            3.1.1 菌株溶磷圈大小比较第44-45页
            3.1.2 不同菌株溶解Ca_3(PO_4)_2的能力比较第45-48页
        3.2 菌株SAN8、DLT4和NJAU-12对氟磷灰石的溶解能力比较第48-49页
        3.3 不同菌株分泌有机酸测定第49-50页
        3.4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溶磷菌对矿物的侵蚀作用第50-51页
    4. 讨论第51-52页
    5. 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溶磷菌对大豆的促生效果第53-62页
    1. 材料第53-54页
        1.1 供试菌株及大豆品种第53页
        1.2 供试盆栽土壤第53页
        1.3 供试有机肥第53页
        1.4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第53-54页
    2. 盆栽试验方法第54-57页
        2.1 盆栽试验方案第54页
            2.1.1 盆栽地点第54页
            2.1.2 试验设计第54页
        2.2 溶磷微生物菌液制备第54-55页
        2.3 测定方法第55-57页
            2.3.1 大豆茎粗测定第55页
            2.3.2 植株地上高度及叶宽测定第55页
            2.3.3 植株干重第55页
            2.3.4 植株全磷测定第55-56页
            2.3.5 植株叶绿素测定第56页
            2.3.6 土壤有效磷含量测定第56-57页
        2.4 数据处理第5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7-61页
        3.1 溶磷菌对大豆生长的影响第57-58页
        3.2 溶磷菌对大豆生物量的影响第58-59页
        3.3 溶磷菌对大豆磷素吸收的影响第59-60页
        3.4 各处理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变化第60-61页
    4. 讨论第61页
    5. 小结第61-62页
全文总结第62-63页
创新点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转录因子RST1互作蛋白的鉴定及其耐盐功能分析
下一篇:西藏油菜种质资源耐盐性比较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