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综述 | 第10-15页 |
1.1 草原革蜱概述 | 第10页 |
1.2 Rickettsia 概述 | 第10-13页 |
1.2.1 斑点热群 Rickettsia 的分布 | 第11-12页 |
1.2.2 Rickettsia 的检测与鉴定 | 第12页 |
1.2.3 Rickettsia 的致病机制 | 第12-13页 |
1.3 Rickettsia 对宿主的影响 | 第13-14页 |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5-2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5-17页 |
2.1.1 样品采集 | 第15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15-16页 |
2.1.3 实验耗材 | 第16-1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7-25页 |
2.2.1 草原革蜱总DNA的提取 | 第17-18页 |
2.2.2 Rickettsia 的检测及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18-20页 |
2.2.3 草原革蜱种群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 | 第20-22页 |
2.2.4 电泳检测 | 第22页 |
2.2.5 PCR产物纯化回收及序列测定 | 第22-23页 |
2.2.6 PCR产物凝胶回收及序列测定 | 第23-24页 |
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24-2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5-55页 |
3.1 不同地理种群草原革蜱内 Rickettsia 的检测及鉴定 | 第25-27页 |
3.1.1 草原革蜱内 Rickettsia 的感染情况 | 第25页 |
3.1.2 Rickettsia 的鉴定 | 第25-27页 |
3.2 Rickettsia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7-40页 |
3.2.1 Rickettsia 单倍型多样性分析 | 第27-30页 |
3.2.2 Rickettsia 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0-32页 |
3.2.3 Rickettsia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 第32-40页 |
3.2.3.1 种群遗传距离 | 第32页 |
3.2.3.2 种群遗传分化系数FST值 | 第32-34页 |
3.2.3.3 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 | 第34-36页 |
3.2.3.4 单倍型网络图分析 | 第36-39页 |
3.2.3.5 系统发育树分析 | 第39-40页 |
3.3 Rickettsia 与草原革蜱遗传多样性的关系 | 第40-55页 |
3.3.1 Rickettsia 对草原革蜱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第41-47页 |
3.3.1.1 草原革蜱的单倍型分布 | 第41-45页 |
3.3.1.2 草原革蜱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5-47页 |
3.3.2 Rickettsia 对草原革蜱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 第47-55页 |
3.3.2.1 种群遗传分化分析 | 第47-48页 |
3.3.2.2 单倍型网络图分析 | 第48-51页 |
3.3.2.3 系统发育分析 | 第51-55页 |
4 讨论 | 第55-58页 |
4.1 不同地理种群草原革蜱中 Rickettsia 的检测及鉴定 | 第55页 |
4.2 Rickettsia 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5-56页 |
4.3 Rickettsia 对草原革蜱的影响 | 第56-58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