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环境和能源 | 第10-11页 |
1.1.1 工业烟道气CO_2和污染物的排放 | 第10页 |
1.1.2 生物能源 | 第10-11页 |
1.2 CO_2减排技术 | 第11-13页 |
1.2.1 物理减排技术 | 第11-12页 |
1.2.2 化学减排方法 | 第12页 |
1.2.3 生物减排方法 | 第12-13页 |
1.3 微藻固定CO_2联产生物燃料 | 第13页 |
1.4 烟道气对微藻生长的影响研究 | 第13-14页 |
1.4.1 高浓度CO_2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 第13页 |
1.4.2 高浓度氮硫氧化物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 第13-14页 |
1.4.3 烟道气高温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 第14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4-16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耐酸性与耐高浓度CO_2藻株的筛选 | 第17-28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17-18页 |
2.2.2 微藻藻种 | 第18-19页 |
2.2.3 培养基 | 第19页 |
2.2.4 藻种的纯化 | 第19页 |
2.2.5 标准培养条件 | 第19页 |
2.2.6 微藻细胞生物量的测定 | 第19-20页 |
2.2.7 模拟烟道气及优化的模拟烟道气测试体系的建立 | 第20页 |
2.2.8 数据处理 | 第2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0-26页 |
2.3.1 不同微藻藻株在10%CO_2下的生长趋势和pH变化 | 第20-21页 |
2.3.2 小球藻和栅藻在20%CO_2下的生长趋势及pH变化 | 第21-23页 |
2.3.3 不同藻株的耐酸性比较 | 第23-24页 |
2.3.4 持续通入模拟烟道气下栅藻的生长趋势和pH变化 | 第24-25页 |
2.3.5 优化的模拟烟道气测试体系的建立 | 第25-26页 |
2.4 讨论与结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酸驯化和紫外诱导提高微藻耐酸性 | 第28-38页 |
3.1 引言 | 第28-2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29页 |
3.2.2 微藻藻种 | 第29页 |
3.2.3 培养基 | 第29页 |
3.2.4 标准培养条件 | 第29页 |
3.2.5 抗性诱导处理 | 第29-30页 |
3.2.6 模拟烟道气酸化条件 | 第30页 |
3.2.7 微藻生物量的测定 | 第30页 |
3.2.8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3.3.1 模拟烟道气导致培养基pH降低及不同初始pH对栅藻生长的影响 | 第30-32页 |
3.3.2 酸驯化提高微藻耐酸性和在低pH条件下起始生长速率 | 第32-33页 |
3.3.3 紫外处理诱导微藻耐酸性 | 第33-34页 |
3.3.4 酸驯化和紫外诱导叠加处理进一步提高微藻在初始pH 3条件下的耐酸性 | 第34-35页 |
3.3.5 酸驯化和紫外诱导叠加处理微藻在初始pH 2.5条件下的耐酸效果 | 第35-36页 |
3.4 讨论与结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应用赤霉素提高微藻耐酸性 | 第38-44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38页 |
4.2.2 微藻藻种 | 第38-39页 |
4.2.3 培养基 | 第39页 |
4.2.4 标准培养条件 | 第39页 |
4.2.5 赤霉素对微藻生长的试验 | 第39页 |
4.2.6 微藻生物量的测定 | 第39页 |
4.2.7 模拟烟道气的条件 | 第39页 |
4.2.8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4.3.1 在酸性条件下不同赤霉素浓度对于栅藻生长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2 模拟烟道气环境及烟道气环境下栅藻的生长状况 | 第40-42页 |
4.4 讨论与结论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44-48页 |
5.1 小结 | 第44页 |
5.2 结论 | 第44-45页 |
5.3 展望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ABSTRACT | 第52-54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