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s | 第7-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8页 |
1 植物的免疫机制 | 第17-28页 |
1.1 植物的防御系统 | 第17页 |
1.2 基础免疫 | 第17-20页 |
1.2.1 PTI与ETI的形成 | 第17-18页 |
1.2.2 模式识别受体 | 第18-20页 |
1.2.3 R蛋白 | 第20页 |
1.2.4 PTI与ETI的应答效应 | 第20页 |
1.3 系统免疫 | 第20-28页 |
1.3.1 植物诱导抗性的物质基础 | 第21-26页 |
1.3.1.1 抗病相关次生代谢产物 | 第22-25页 |
1.3.1.1.1 木质素 | 第22页 |
1.3.1.1.2 胼胝质 | 第22-23页 |
1.3.1.1.3 植保素 | 第23-24页 |
1.3.1.1.4 与植物抗病相关的酶 | 第24-25页 |
1.3.1.2 病程相关蛋白 | 第25-26页 |
1.3.2 植物诱导抗性的信号传导 | 第26-28页 |
1.3.2.1 活性氧 | 第26页 |
1.3.2.2 植物激素 | 第26-28页 |
1.3.2.2.1 水杨酸 | 第27页 |
1.3.2.2.2 茉莉酸 | 第27页 |
1.3.2.2.3 乙烯 | 第27-28页 |
1.3.2.3 植物系统诱导抗性的信号交互 | 第28页 |
2 诱导植物抗病性的激发子 | 第28-29页 |
3 植物与病毒病害 | 第29-35页 |
3.1 植物病毒病害的危害性 | 第29页 |
3.2 植物与病毒的互作 | 第29-33页 |
3.2.1 不亲和互作(以抗性烟草与TMV为例) | 第30-31页 |
3.2.2 亲和互作(以易感烟草与TMV为例) | 第31-33页 |
3.2.2.1 TMV的移动路径 | 第31-32页 |
3.2.2.2 TMV移动相关要素 | 第32-33页 |
3.3 植物病毒病害的防治措施 | 第33-34页 |
3.4 激发子防治植物病毒病害研究进展 | 第34-35页 |
3.4.1 微生物防治病毒病害 | 第34页 |
3.4.2 糖类激发子防治病毒病害 | 第34-35页 |
3.4.3 蛋白/肽类激发子防治病毒病害 | 第35页 |
4 青霉菌灭活菌丝体 | 第35-37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7-38页 |
第二章 青霉菌灭活菌丝体诱导烟草BY-2细胞抗病防卫反应研究 | 第38-57页 |
第一节 DMP诱导烟草BY-2细胞次生代谢反应 | 第39-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4页 |
1.1 材料 | 第39-40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41页 |
1.4 烟草BY-2悬浮细胞培养与诱导处理 | 第41页 |
1.5 抗病相关基因检测 | 第41-43页 |
1.5.1 烟草BY-2悬浮细胞总RNA提取 | 第41页 |
1.5.2 荧光定量PCR检测次生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 | 第41-43页 |
1.6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43页 |
1.7 细胞壁酚类物质荧光观察和总酚含量测定 | 第43-44页 |
1.8 胞外莨菪亭含量测定 | 第44页 |
1.9 木质素染色及含量测定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2.1 荧光定量PCR检测次生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 | 第44-45页 |
2.2 DMP诱导烟草BY-2悬浮细胞PAL和POD活性变化 | 第45-46页 |
2.3 细胞壁酚类物质荧光观察和总酚含量测定 | 第46-48页 |
2.4 胞外莨菪亭含量测定 | 第48页 |
2.5 木质素染色及含量测定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1页 |
第二节 DMP诱导烟草BY-2细胞抗病防卫反应机理初探 | 第51-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51页 |
1.2 烟草BY-2悬浮细胞培养与诱导处理 | 第51页 |
1.3 H_2O_2浓度的测定 | 第51-52页 |
1.4 烟草BY-2悬浮细胞胞外基质pH值测定 | 第52页 |
1.5 抗病相关基因检测 | 第52页 |
1.5.1 烟草BY-2细胞总RNA提取 | 第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2.1 DMP诱导烟草BY-2悬浮细胞活性氧迸发 | 第52页 |
2.2 DMP诱导烟草BY-2悬浮细胞胞外基质碱性化 | 第52-53页 |
2.3 DMP诱导烟草BY-2悬浮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相关基因表达 | 第53-54页 |
3 讨论 | 第54-57页 |
第三章 DMP中诱导植物抗性的有效成分探究 | 第57-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62页 |
1.1 材料 | 第57-58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58页 |
1.3 DMP水溶性多糖分离提取 | 第58-59页 |
1.3.1 多糖粗提物提取 | 第58页 |
1.3.2 多糖粗提物除蛋白 | 第58页 |
1.3.3 多糖浓度测定 | 第58-59页 |
1.3.4 PsD最适使用浓度检测 | 第59页 |
1.4 DMP水溶性多肽分离提取 | 第59-61页 |
1.4.1 多肽分离提取 | 第59-60页 |
1.4.2 多肽浓度测定 | 第60页 |
1.4.3 PDMP最适使用浓度检测 | 第60-61页 |
1.5 诱导剂配制 | 第61页 |
1.6 细胞死亡率检测 | 第61页 |
1.7 ROS检测 | 第61-62页 |
1.8 抗病相关基因检测 | 第62页 |
1.8.1 烟草BY-2悬浮细胞总RNA提取 | 第62页 |
1.8.2 荧光定量PCR检测抗病相关基因转录水平 | 第62页 |
1.9 细胞壁酚类物质荧光观察 | 第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8页 |
2.1 多糖含量及最适使用浓度 | 第62-64页 |
2.1.1 多糖含量 | 第62-63页 |
2.1.2 PsD最适使用浓度 | 第63-64页 |
2.2 多肽含量及PDMP最适使用浓度 | 第64-65页 |
2.2.1 多肽含量 | 第64页 |
2.2.2 PDMP最适使用浓度 | 第64-65页 |
2.3 ROS检测 | 第65-66页 |
2.4 荧光定量PCR检测抗病相关基因转录水平 | 第66-67页 |
2.5 酚荧光观察 | 第67-68页 |
3 讨论 | 第68-70页 |
第四章 PDMP诱导心叶烟系统抗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 第70-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1.1 材料 | 第70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70页 |
1.3 烟草花叶病毒提取与检测 | 第70-71页 |
1.4 烟草植株诱导处理与TMV接种 | 第71页 |
1.4.1 烟草植株诱导处理 | 第71页 |
1.4.2 TMV接种 | 第71页 |
1.5 抗病相关基因检测 | 第71-72页 |
1.5.1 烟草植株叶片总RNA提取 | 第71-72页 |
1.5.2 荧光定量PCR检测抗病相关基因转录水平 | 第72页 |
1.6 胼胝质染色 | 第7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82页 |
2.1 PDMP诱导心叶烟抗TMV | 第72-75页 |
2.2 PDMP诱导心叶烟系统抗性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75-77页 |
2.3 TMV接种前后叶片抗病相关基因表达 | 第77-80页 |
2.4 TMV接种叶片胼胝质积累 | 第80-82页 |
3 讨论 | 第82-86页 |
第五章 PDMP诱导易感烟草对TMV抗性的机理研究 | 第86-9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7-90页 |
1.1 材料 | 第87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87页 |
1.3 试验设计 | 第87-88页 |
1.3.1 PDMP诱导处理对TMV侵染性克隆扩散的影响 | 第87页 |
1.3.2 胼胝质抑制剂(DDG)对PDMP诱导的TMV抗性的影响 | 第87-88页 |
1.4 TMV侵染性克隆侵染液配制 | 第88-89页 |
1.5 TMV侵染性克隆接种本氏烟叶片 | 第89-90页 |
1.6 GFP荧光检测 | 第90页 |
1.7 抗性基因检测 | 第9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0-97页 |
2.1 PDMP诱导处理对TMV扩散的影响 | 第90-93页 |
2.2 PDMP对本氏烟抗性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93-95页 |
2.3 胼胝质抑制剂对PDMP诱导的TMV抗性的影响 | 第95-97页 |
3 讨论 | 第97-99页 |
第六章 青霉菌菌丝体水溶性多肽有效组分的分离纯化 | 第99-11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2页 |
1.1 材料 | 第100页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00页 |
1.2.1 主要试剂 | 第100页 |
1.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00页 |
1.3 DMP中多肽一级分离 | 第100-101页 |
1.4 一级分离产物诱导抗病效果分析 | 第101页 |
1.5 DMP中多肽的二级分离 | 第101页 |
1.6 二级分离组分诱导抗病效果分析 | 第101-102页 |
1.7 DMP中多肽的三级分离与抗病效果分析 | 第10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10页 |
2.1 DMP中多肽的一级分离及各组分的诱导抗病效果检测 | 第102-104页 |
2.2 DMP中多肽的二级分离及各组分的诱导抗病效果检测 | 第104-106页 |
2.3 DMP中多肽的三级分离及各组分的诱导抗病效果检测 | 第106-110页 |
3 讨论 | 第110-113页 |
第七章 小结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附录 | 第115-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