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2 中国企业对缅甸投资的动因分析 | 第17-31页 |
2.1 缅甸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 | 第17-18页 |
2.1.1 缅甸是中国发展周边外交的重点国家 | 第17-18页 |
2.1.2 缅甸是我国维护西南边疆稳定的关键所在 | 第18页 |
2.2 为中国西部对外开放外开放拓展空间 | 第18-19页 |
2.3 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澜湄合作机制的重要环节 | 第19-21页 |
2.4 中国企业投资缅甸具有可行性 | 第21-31页 |
2.4.1 缅甸投资潜力巨大 | 第21-27页 |
2.4.2 稳定的中缅关系是中国对缅投资的基础 | 第27-31页 |
3 中国企业对缅甸投资现状及特点分析 | 第31-65页 |
3.1 电力领域 | 第31-39页 |
3.1.1 缅甸电力短缺的现状 | 第31-33页 |
3.1.2 中国在缅甸电力领域投资现状 | 第33-38页 |
3.1.3 中缅水电开发面临的问题 | 第38-39页 |
3.2 油气领域 | 第39-46页 |
3.2.1 缅甸油气领域开采现状 | 第39-42页 |
3.2.2 中缅在油气领域的合作 | 第42-44页 |
3.2.3 中缅油气管道成功经验总结 | 第44-45页 |
3.2.4 油气管道后续问题反思 | 第45-46页 |
3.3 矿产领域 | 第46-51页 |
3.3.1 .缅甸矿产业发展现状 | 第46-47页 |
3.3.2 中缅在缅甸矿业领域的合作 | 第47-50页 |
3.3.3 莱比塘铜矿遭到反对的原因反思 | 第50-51页 |
3.4 交通基础设领域 | 第51-57页 |
3.4.1 缅甸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状况 | 第51-54页 |
3.4.2 中国对缅甸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 | 第54-56页 |
3.4.3 中缅皎漂深水港工业园合作前景 | 第56-57页 |
3.5 其他新兴投资领域 | 第57-59页 |
3.5.1 农业领域 | 第57-58页 |
3.5.2 旅游业 | 第58-59页 |
3.6 中国对缅甸投资的特点 | 第59-65页 |
3.6.1 中国对缅甸投资增速放缓,但仍然是缅甸最大的投资国 | 第59-62页 |
3.6.2 投资行业集中 | 第62页 |
3.6.3 投资主体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也有所尝试 | 第62-63页 |
3.6.4 大型工程项目以bot,ppp,rpc模式为主 | 第63页 |
3.6.5 投资项目规模巨大,集中在与中国国家需要直接相关的领域,风险高 | 第63-65页 |
4 中国企业投资缅甸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65-76页 |
4.1 中国企业投资缅甸对缅甸对华政策制定的影响 | 第65-67页 |
4.1.1 密松电站的搁置成为吴登盛政府“亲西疏华”政策的突破口 | 第65-66页 |
4.1.2 经济发展诉求较大作用于民盟政府的对华政策调整 | 第66-67页 |
4.2 传统不利因素让中国企业在缅投资陷入困境 | 第67-70页 |
4.2.1 缅甸国内民族问题仍是影响中缅之间合作的一大顽疾 | 第67-68页 |
4.2.2 缅甸基础设施不足,阻碍外资在缅投资 | 第68-69页 |
4.2.3 政府腐败、行政效率低下增加投资难度 | 第69页 |
4.2.4 政治形势错综复杂,中资项目成为各方势力博弈的牺牲品 | 第69-70页 |
4.3 中缅两国政策对接不足 | 第70-71页 |
4.3.1 民盟政府执政风格影响两国政策对接 | 第70-71页 |
4.3.2 中缅双方在发展规划上存在不一致 | 第71页 |
4.3.3 缅甸对中国企业投资中的利益分配存在误解。 | 第71页 |
4.4 西方企业加剧竞争,西方媒体制造障碍 | 第71-74页 |
4.5 中国企业及国内媒体自身存在不不足 | 第74-76页 |
4.5.1 在缅甸的媒体、非政府组织对中缅合作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 | 第74-75页 |
4.5.2 中国企业对缅甸投资行业过于集中,部分企业的不当行为引来缅甸民众的反抗 | 第75-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