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7-10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7-8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1.2.3 综合评价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1-13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2.1 普法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2.1.1 普法主体 | 第13页 |
2.1.2 普法受众 | 第13页 |
2.1.3 普法目标 | 第13-14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2.2.1 有限效果理论 | 第14-15页 |
2.2.2 教育中介理论 | 第15页 |
2.2.3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理论 | 第15-17页 |
3 Y市基层法治宣传现状和问题 | 第17-31页 |
3.1 Y市普法宣传成效 | 第17-19页 |
3.1.1 机关法治文化普及化 | 第17页 |
3.1.2 法治文化阵地系列化 | 第17-18页 |
3.1.3 新媒体法治阵地立体化 | 第18页 |
3.1.4 法治文艺渗透经常化 | 第18-19页 |
3.1.5 文化解读工程大众化 | 第19页 |
3.2 对Y市基层法治宣传的问卷调查和分析 | 第19-31页 |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0页 |
3.2.2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 第20-21页 |
3.2.3 问卷调查结果 | 第21-28页 |
3.2.4 结果分析 | 第28-31页 |
4 对Y市基层法治宣传现状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1-38页 |
4.1 基层政府作为普法主体存在客观缺陷 | 第31-35页 |
4.1.1 政府作为普法主体过于单一 | 第31页 |
4.1.2 普法部门职责分散内容交叠 | 第31-34页 |
4.1.3 普法主体成员人才匮乏 | 第34-35页 |
4.2 普法受众主动性有待提高 | 第35页 |
4.2.1 受众在普法过程中多为被动接受 | 第35页 |
4.2.2 公民普法行动的需求难以实现 | 第35页 |
4.3 普法工作评估体系存在问题 | 第35-36页 |
4.3.1 忽视社会效果评估 | 第35-36页 |
4.3.2 突出形式数量考核 | 第36页 |
4.3.3 偏重主观定性感知 | 第36页 |
4.4 普法形式和内容存在不足 | 第36-38页 |
4.4.1 普法形式缺乏制度化 | 第36页 |
4.4.2 手段不能与时俱进 | 第36页 |
4.4.3 设计缺乏科学性 | 第36-37页 |
4.4.4 互动功能欠缺 | 第37-38页 |
5 完善基层普法工作的对策建议 | 第38-47页 |
5.1 明确基层普法工作目标定位 | 第38-39页 |
5.1.1 按需设计宣传内容 | 第38-39页 |
5.1.2 改变“灌输式”教育模式 | 第39页 |
5.1.3 增强全社会普法宣传合力 | 第39页 |
5.2 完善普法工作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 第39-41页 |
5.2.1 建立执法主体普法质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9-40页 |
5.2.2 具体设计方法 | 第40-41页 |
5.3 通过公众参与推进普法 | 第41-43页 |
5.3.1 征求立法建议实现前期普法 | 第42页 |
5.3.2 利用立法听证制度实现普法 | 第42-43页 |
5.3.3 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和解释立法工作 | 第43页 |
5.4 强化以社区为单位的法治文化建设 | 第43-44页 |
5.4.1 内容上勇于革新 | 第43-44页 |
5.4.2 组织上加强领导 | 第44页 |
5.5 对基层普法载体进行优化 | 第44-47页 |
5.5.1 优化传统普法载体形式 | 第44-45页 |
5.5.2 做好新兴普法载体内容 | 第45-46页 |
5.5.3 创新普法活动载体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