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克利及其时代背景概述 | 第9-11页 |
1.1.1 克利生平 | 第9-10页 |
1.1.2 克利所处时代背景概述 | 第10-11页 |
1.2 克利的作品概况 | 第11-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4.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知觉以及知觉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2.1 “知觉”概念在艺术史中的演变 | 第14-15页 |
2.2 知觉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第3章 《新天使》中的“认知”分析 | 第18-34页 |
3.1 《新天使》的特点-“抽象” | 第18-21页 |
3.1.1 “抽象”与“移情” | 第19-21页 |
3.2 《新天使》中的线条表现与儿童画风格 | 第21-25页 |
3.2.1 汉斯·普林佐恩的《精神病患者的绘画技巧》 | 第21-24页 |
3.2.2 克拉奇与“笔记绘画”(格罗曼术语) | 第24-25页 |
3.3 《新天使》的题材与现代性 | 第25-28页 |
3.4 《新天使》与“现象学” | 第28-31页 |
3.5 《新天使》与“科学技术” | 第31-33页 |
3.6 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怒放》(Bluhendes)中克利的色彩认知变化 | 第34-50页 |
4.1 色彩:《怒放》的特点-秩序感与构成 | 第34-36页 |
4.2 色彩中的精神-康定斯基、通神学、色彩疗法、色彩脉轮与人智学 | 第36-44页 |
4.2.1 康定斯基 | 第36-37页 |
4.2.2 通神学 | 第37-39页 |
4.2.3 色彩疗法 | 第39-40页 |
4.2.4 色彩脉轮(Coloredchakras) | 第40-41页 |
4.2.5 斯坦纳的人智学(anthroposophy) | 第41-44页 |
4.3 克利与德劳内的俄狄浦斯主义 | 第44-46页 |
4.4 色彩构成与包豪斯 | 第46-50页 |
第5章 记忆与景观——克利晚期的认知:以《死亡与火》为例 | 第50-57页 |
5.1 《死亡与火》的作品分析 | 第50-51页 |
5.2 病理学与克利 | 第51-54页 |
5.3 记忆 | 第54-55页 |
5.4 景观(spectacle) | 第55-57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7-5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7页 |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注释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1:克利年表 | 第65-66页 |
附录2:在校期间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