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1 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学说概述 | 第10-19页 |
| 1.1 大陆法系刑法因果关系理论诸学说 | 第10-13页 |
| 1.1.1 条件说 | 第10-11页 |
| 1.1.2 原因说 | 第11页 |
| 1.1.3 相当因果关系说 | 第11-12页 |
| 1.1.4 客观归责说 | 第12-13页 |
| 1.2 英美法系刑法因果关系理论诸学说 | 第13-16页 |
| 1.2.1 近因说 | 第13-14页 |
| 1.2.2 普通观念说 | 第14页 |
| 1.2.3 政策说 | 第14-15页 |
| 1.2.4 预见说 | 第15-16页 |
| 1.3 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 | 第16-19页 |
| 1.3.1 必然因果关系说 | 第16页 |
| 1.3.2 偶然因果关系说 | 第16-17页 |
| 1.3.3 高概率因果关系说 | 第17页 |
| 1.3.4 客观归责论 | 第17-19页 |
| 2 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概念和特征之界定 | 第19-25页 |
| 2.1 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概念 | 第19页 |
| 2.2 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特征 | 第19页 |
| 2.3 介入因素的类型 | 第19-25页 |
| 2.3.1 第三人行为的介入 | 第20-21页 |
| 2.3.2 被害人行为的介入 | 第21-22页 |
| 2.3.3 行为人二次行为的介入 | 第22-23页 |
| 2.3.4 行为人不作为的介入 | 第23-24页 |
| 2.3.5 自然因素介入 | 第24-25页 |
| 3 介入因素下刑法因果关系的判定标准 | 第25-28页 |
| 3.1 先行行为的原因力大小 | 第25页 |
| 3.2 介入因素的作用力大小 | 第25-26页 |
| 3.3 介入因素的异常性程度 | 第26页 |
| 3.4 介入因素的独立性程度 | 第26-28页 |
| 4 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对定罪的影响 | 第28-32页 |
| 4.1 先行行为是否为危害结果原因力 | 第28-30页 |
| 4.1.1 犯罪基本构成中的定罪 | 第28-29页 |
| 4.1.2 结果加重犯中的定罪 | 第29页 |
| 4.1.3 情节加重犯中的定罪 | 第29-30页 |
| 4.2 介入因素异常性及独立性程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 4.2.1 异常性程度的影响 | 第30页 |
| 4.2.2 独立性程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 4.3 先行行为与介入因素合法性与否 | 第31-32页 |
| 5 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对量刑的影响 | 第32-36页 |
| 5.1 先行行为和介入因素与结果间关联程度 | 第32-33页 |
| 5.2 介入因素具体情况影响量刑 | 第33页 |
| 5.3 法律精神和社会观念影响量刑 | 第33-36页 |
| 5.3.1 法律精神影响 | 第33-34页 |
| 5.3.2 社会观念影响 | 第34-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