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20页 |
1.1.1 抗生素的分类 | 第15-16页 |
1.1.2 抗生素的来源及迁移途径 | 第16-18页 |
1.1.3 抗生素的危害 | 第18-20页 |
1.2 抗生素检测方法 | 第20-24页 |
1.2.1 理化检测法 | 第20-21页 |
1.2.2 微生物检测法 | 第21-22页 |
1.2.3 免疫检测法 | 第22-24页 |
1.3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 | 第24-25页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5-2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2章 磺胺类抗生素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27-43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页 |
2.1.1 试剂及仪器 | 第27页 |
2.2 磺胺类抗生素间接竞争ELISA条件优化 | 第27-29页 |
2.2.1 包被抗原及一抗浓度的优化 | 第27-28页 |
2.2.2 二抗浓度的优化 | 第28页 |
2.2.3 封闭时间的优化 | 第28页 |
2.2.4 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28-29页 |
2.3 间接竞争ELISA | 第29-30页 |
2.3.1 初步建立间接竞争ELISA方法 | 第29-30页 |
2.3.2 一步法间接竞争ELISA标准曲线 | 第30页 |
2.3.3 交叉反应实验 | 第3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0-40页 |
2.4.1 包被抗原及一抗浓度的确定 | 第30-32页 |
2.4.2 二抗浓度的确定 | 第32-33页 |
2.4.3 封闭时间的确定 | 第33-35页 |
2.4.4 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35-36页 |
2.4.5 间接竞争ELISA标准曲线 | 第36-39页 |
2.4.6 交叉反应实验结果 | 第39-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第3章 磺胺类抗生素间接竞争ELISA基质效应的研究 | 第43-61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3页 |
3.1.1 试剂及仪器 | 第43页 |
3.2 间接竞争ELISA基质干扰研究 | 第43-45页 |
3.2.1 pH值 | 第43-44页 |
3.2.2 重金属 | 第44页 |
3.2.3 硬度 | 第44-45页 |
3.2.4 有机溶剂甲醇 | 第45页 |
3.3 抗体缓冲体系研究 | 第45-47页 |
3.3.1 pH缓冲研究 | 第46页 |
3.3.2 重金属缓冲研究 | 第46-47页 |
3.3.3 硬度缓冲研究 | 第47页 |
3.3.4 有机溶剂缓冲研究 | 第4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7-59页 |
3.4.1 pH的影响和消除 | 第47-50页 |
3.4.2 重金属的影响和消除 | 第50-53页 |
3.4.3 硬度的影响和消除 | 第53-56页 |
3.4.4 有机溶剂甲醇的影响和消除 | 第56-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实际水样的检测及间接竞争ELISA标准化研究 | 第61-71页 |
4.1 检测样品的处置 | 第61-62页 |
4.1.1 样品的采集 | 第61页 |
4.1.2 样品的运输及保存 | 第61页 |
4.1.3 样品的预处理 | 第61-62页 |
4.2 ELISA检测标准化 | 第62-66页 |
4.2.1 检测试剂及仪器 | 第62-63页 |
4.2.2 实验操作规范化 | 第63页 |
4.2.3 数据处理及表示 | 第63-64页 |
4.2.4 磺胺类ELISA布板方案 | 第64-66页 |
4.3 特性指标评价及质量控制 | 第66-70页 |
4.3.1 方法检出限 | 第66-68页 |
4.3.2 精密度 | 第68-69页 |
4.3.3 准确度 | 第69-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1-73页 |
5.1 结论 | 第71-72页 |
5.2 建议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