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抗战:武汉抗战时期歌咏活动研究(1937-1938)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学术史回顾与思考 | 第12-15页 |
(一)原始资料文献 | 第12-13页 |
(二)相关研究成果 | 第13-15页 |
(三)研究空间及研究价值 | 第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武汉抗战时期歌咏活动的历史背景 | 第16-20页 |
一、抗战前武汉的音乐歌咏发展 | 第16-17页 |
二、历史背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 第17-20页 |
(一)国共联合:全面抗战的新阶段 | 第18页 |
(二)因武而昌:武汉成为战时政治、文艺中心 | 第18-19页 |
(三)歌为战咏:持续武汉抗战始终的歌咏活动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武汉抗战时期歌咏组织的发展 | 第20-33页 |
一、抗战时期武汉的文艺政策 | 第20-22页 |
二、武汉抗战时期文艺机构及歌咏组织发展 | 第22-33页 |
(一)“第三厅”的设立 | 第22-25页 |
(二)武汉抗战时期重要的文艺组织 | 第25-33页 |
第三章 武汉抗战时期歌咏的内容 | 第33-44页 |
一、武汉抗战时期活跃的重要音乐家 | 第33-35页 |
(一)冼星海(1905-1945) | 第33-34页 |
(二)张曙(1908-1938) | 第34页 |
(三)刘雪庵(1905-1985) | 第34-35页 |
二、武汉抗战时期歌咏活动的类型 | 第35-44页 |
(一)宣传周歌咏活动 | 第35-38页 |
(二)歌咏大会 | 第38-40页 |
(三)战役祝捷歌咏活动 | 第40-42页 |
(四)追悼会、纪念会歌咏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武汉抗战时期歌咏活动的特征与意义 | 第44-56页 |
一、武汉抗战时期歌咏活动的特征 | 第44-49页 |
(一)国共合作为基础,“第三厅”发挥领导作用 | 第44-45页 |
(二)规模宏大、覆盖范围广 | 第45-46页 |
(三)具有鲜明的抗战艺术形式 | 第46-49页 |
二、武汉抗战时期歌咏活动的意义 | 第49-56页 |
(一)武汉抗战时期歌咏活动的历史作用 | 第49-53页 |
(二)武汉抗战时期歌咏活动的现实意义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