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3页 |
第一章 盖然性证明标准的理论概述 | 第13-21页 |
第一节 证明标准与盖然性证明标准的概述 | 第13-15页 |
一、证明标准的含义和特征 | 第13-14页 |
(一)证明标准的含义 | 第13-14页 |
(二)证明标准的特征 | 第14页 |
二、盖然性证明标准的概念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我国适用盖然性证明标准的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一、“客观真实说”到“法律真实说”的发展 | 第15-17页 |
(一)“客观真实说”具有局限性 | 第15页 |
(二)“法律真实说”具有优越性 | 第15-17页 |
二、自由心证制度的引入 | 第17-21页 |
(一)自由心证制度的含义 | 第17页 |
(二)自由心证制度设立的原因分析 | 第17-18页 |
(三)自由心证在我国的应用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国外盖然性证明标准研究 | 第21-27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代表性国家的盖然性证明标准 | 第21-22页 |
一、美国的优势证据证明标准 | 第21-22页 |
二、英国的盖然性权衡证明标准 | 第22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代表性国家的盖然性证明标准 | 第22-23页 |
一、德国的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 | 第23页 |
二、日本的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 | 第23页 |
第三节 两大法系盖然性证明标准的评析与启示 | 第23-27页 |
第三章 我国民事诉讼盖然性证明标准的适用与问题 | 第27-35页 |
第一节 我国盖然性证明标准的适用现状 | 第27-30页 |
一、法律规定 | 第27-29页 |
(一)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 第27页 |
(二)2015年《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 第27-29页 |
二、案例分析 | 第29-30页 |
(一)案情简介 | 第29页 |
(二)法院审判 | 第29页 |
(三)案例评析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我国盖然性证明标准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一、审理程序适用混乱 | 第30页 |
二、适用范围不明确 | 第30-31页 |
三、影响因素较多 | 第31-35页 |
(一)法官自身因素及经验法则的限制 | 第31-32页 |
(二)证据因素 | 第32-35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盖然性证明标准的建议 | 第35-43页 |
第一节 明确盖然性证明标准的适用范围 | 第35-37页 |
一、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的适用范围 | 第35-36页 |
二、“排除合理怀疑”的盖然性证明标准的适用范围 | 第36页 |
(一)商事案件 | 第36页 |
(二)不动产所有权纠纷案件 | 第36页 |
(三)人身权案件 | 第36页 |
三、“盖然性占优势”的盖然性证明标准的适用范围 | 第36-37页 |
(一)不涉及实体权利义务的程序性事实 | 第37页 |
(二)侵权案件的弱势群体 | 第37页 |
第二节 完善盖然性证明标准的立法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 | 第38-43页 |
一、完善证据认证规则 | 第38页 |
二、限定审判程序为普通程序 | 第38页 |
三、完善监督机制 | 第38-40页 |
(一)完善人民陪审制度 | 第38-39页 |
(二)完善心证公开制度 | 第39-40页 |
四、完善案例指导制度 | 第40-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9页 |